汉语新词隐喻的认知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隐喻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现象。隐喻,从最初的一种修辞方法,已经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认知工具。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研究词汇对掌握语言发展的规律至关重要。隐喻产生新词,又在新词中得到体现。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而两个域之间的相似性是这种投射的基础。隐喻可分为结构隐喻、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隐喻的功能包括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诗歌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字游戏功能。新词是新出现的词或是旧词新义。它为了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出现,有一定的时间期限,并且为社会广泛认可。以往学者较多从形态上来分析新词中的隐喻,对隐喻类型和映射方向的分析并不够全面。因此,也就难以总结出新词中蕴含的隐喻规律,从而达到对新词充分识解之目的。本文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汉语新词中的隐喻现象,探讨促成新词新义形成的隐喻机制,并结合具体语境阐释其认知效果。论文的语料来自词典和网络。参照Lakoff与Johnson对隐喻的分类(结构隐喻、空间隐喻和实体隐喻),文章分析了汉语新词中隐喻的具体表现,并阐述了隐喻交叉的情况。结果显示,汉语新词中的方位隐喻与英语中的方位隐喻非常相似,而且全是常规隐喻;汉语新词中有大量的实体隐喻,而这其中以实体与物质隐喻和拟人为主。汉语新词中的各种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的投射方向各有不同。语料分析表明按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进行分类统一适合汉语新词,而且隐喻中的源域通常较为具体。这一隐喻的普遍性是由隐喻的本质,即通过一种事物理解另一种事物决定的。即使当源域为抽象概念时,源域也比目标域更为接受者熟悉。在交流中,语境对词义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举例说明了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巨大影响。隐喻对汉语语言的发展的作用体现在类词缀及同音字使用的增加、词义感情色彩的改变,且隐喻使汉语更加简洁生动。本文共包括五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包括本研究的背景及重要性。第二章回顾了“隐喻”与“新词”这两个概念及前人对汉语新词中的隐喻现象的研究,并重新给出了“新词”的定义。第三章,作为全文的重点,以Lakoff与Johnson的分类为依据,以大量例证分析了汉语新词中的隐喻类型。第四章是论文的又一重点,分析了汉语新词中的映射方向,汉语新词的语境及隐喻对汉语产生的影响。第五章总结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发现,也提出了不足之处。研究汉语新词中的隐喻能帮助我们掌握语言发展的规律。同时,由于英语和汉语中有许多十分相似的隐喻,本研究也有助于消除文化冲突,进行跨文化交流,更好地翻译汉语新词,从而给英语学习也提供了一定帮助。由于国家语委尚未发布2012年中国语言生活报告,本文未能收录最新的的语料,这是一大遗憾。同时,隐喻对中文句法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其他文献
随着近年来西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能源消耗量和机动车保有量的日益增多,空气质量污染日趋严重。本文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型(MM5)和空气
对国内外风电接入电网的输电网技术规范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明确了风电机组的控制要求及对应的控制目标。重点阐述了双馈感应异步发电机(DFIG)和多极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PMSG
榆林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环境带来较大压力,由此产生的大气污染问题也将与日俱增。全面分析榆林市大气扩散能力,测算
作为现今被应用最为广泛的著作权限制制度,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在著作权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著作权的本质是通过法律对自由人的行为模式从物理上进行人为制约的一种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例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在传统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通气前后心率、呼吸频率、
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垂直运输机械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介绍在超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时,如何针对工程特点构建合理高效的垂直运输体系。
根据我国《物权法》第149条的规定:住宅建设用地和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期限届满后,所面临的处理结果是不一样的,住宅建设用地是自动续期;而非住宅建设用地则不能自动续期,只能依据
同声传译省力策略即译员在同传工作中减轻头脑负荷的方法,可以帮助译员避免由于头脑“认知饱和”、压力过大而造成的失误。根据Gile的认知负荷模式,同传工作中,译员头脑中存
在当今智能交通网络中,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服务(如地域性交通信息广播、区域性广告投放等)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便利,有效地提高了智能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地理辅助多播技术(Geo
纵观从古至今的《老子》研究史,对老子的“道”理解,似乎总与“有”、“无”二字密切相关,然而研究者们在“道”同“有”和“无”的关系问题上,一直未能达成共识。这很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