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得中国农民又经历了一次解放,同时也使得波澜壮阔的农民工潮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自1984年兴起农民工流动以来这20几年中基本历经了三个阶段:从84年至93年的允许流动阶段,到94年-99年的限制性流动阶段,再从2000年到目前的流动基本开放阶,1目前我国农民工的规模已经达到2亿。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增大逐渐返乡,年轻的第二代农民工逐渐取代其父辈的主体地位,而这代人在文化程度、生活方式、打工目的、成长环境、社会认同以及与农村家庭背景的联系上都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在城市中的地位更为尴尬:与农村的联系更少,有着更深刻的城市认同感,而他们又面临着城市的“经济接纳、社会排斥”,即农民工在为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不被承认城市的社会成员资格。如果返回农村,由于这一代农民工大多数都没有过务农经历,可能连农民都做不了。同时,农民工的融入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如果这群人口继续在社会上飘荡而无法被城市接纳的话,会对治安造成影响。本研究试图从农民工社会融入角度,即农民工在城市的适应性角度展现现阶段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现状和特点。主要从三个层面——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探讨现阶段我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状况。因为这三个层面是互相联系且递进关系的,农民工收入、职业、居住的低下会影响他们与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和互动,而经济地位低下、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困难又会反过来对农民工形成一种自卑和对城市归属感不强的心理,这种心理又会妨碍他们与城市居民的进一步接触…如此往复,最终对农民工融入城市形成一道道屏障。由于目前对于农民工社会融入程度以及生活满意度等概念都没有一个系统和权威的界定,而融入程度和生活满意度往往又是很主观、因人而异的,因此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调查中的一些相关经验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程度这一概念做出了自己的界定:经济层面的适用主要分为收入、工作和一般生活情况三大方面;社会交往层面主要考察农民工业余时间娱乐活动、社会交往情况以及与当地社区居民的互动等方面;心理层面的融入主要是考察农民工自身对城市生活的满意度和归属感等主观方面的评价。本文在分析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的基础上总结融入的特点:差异性和多元性,长期性和渐进性以及艰巨性;分析融入的障碍: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及其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推动农民工回流的土地制度和农民工个人因素障碍。并根据当前有关农民工的社会政策和制度背景变迁、农民工群体流动的发展趋势及变化情况等,对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前景做出预测。最后,在上述分析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特点、困难以及前瞻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根据农民工群体自身的分化和特点,采取分类有序地接纳农民工;给在城市的农民工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如大病医疗、紧急救助等;农民工融入城市还得在各方面进行努力,因此提高他们的素质显得非常有必要;农民工在城市的职业身份和工资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融入,因此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也是重要举措;社区组织和工会作为连接农民工和市民、雇主的重要桥梁也要发挥自身促进作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不是一两代人能够完成的,目前很多农民工家庭将扎根城市的希望倾注在子女身上,而农民工子女在融入城市生活方面比其父辈有先天和后天的优势,因此解决他们在城市的就学问题显得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