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室压力对池火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舱室火灾是火灾科学研究的经典问题,然而部分理论并没有考虑舱室压力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频繁发生的压力舱室内火灾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诸如打压期间的核电安全壳、飞机巡航时的货舱等。由于此类舱室功能特殊且灭火难度大,往往一旦受到火灾影响即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研究舱室压力对火灾燃烧的影响,指导此类压力舱室的火灾防治,是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在火灾初期增长阶段,火源功率较小,舱室内环境参数(压力、温度和气体组分)相对稳定;随着火源功率的增大,火灾进入充分发展阶段,燃烧过程会受到舱室内环境参数的耦合影响。针对这两个火灾发展阶段的特点,本文开展了环境压力对小尺度油池火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封闭舱室初始压力对油池火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具体工作包括:(1)环境压力对小尺度油池火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为了研究环境压力对小尺度油池火燃烧特性的影响,搭建了压力舱实验平台,其中气氛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小尺度油池在压力、气氛相对恒定的环境下稳定燃烧,得到了直径1.5 cm和2.0 cm乙醇油池火在latm-5atm环境压力下的燃烧速率、火焰图像和辐射分数。实验结果发现随着环境压力的增大,小尺度油池的燃烧速率呈现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的趋势,转折点对应的环境压力约为2.5 atm。这不同的变化趋势是由于当环境压力小于2.5 atm时,压力对传导热反馈的影响占主导,燃烧速率随压力的增大略有减小;随着压力的进一步升高,压力对对流和辐射项热反馈的影响逐渐占主导,导致燃烧速率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利用无量纲分析,提出了影响火焰形态特征参数(火焰长度、火焰宽度和火焰体积)的无量纲量,包括无量纲火焰振荡长度,无量纲油池直径和燃料在出口处的雷诺数,并根据本文的实验结果,得到了无量纲火焰振荡长度与火焰形态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建立了油池层流火焰形态特征参数预测模型。并进一步基于火焰形态特征参数预测模型和前人建立的碳烟辐射模型,分析了环境压力对火焰中碳烟生成时间、滞留时间的影响,提出了无量纲火焰辐射分数,并根据实验结果拟合得到了无量纲火焰辐射分数与无量纲振荡长度的关系式,建立了耦合环境压力、燃料质量流量、燃料性质的辐射分数模型。(2)封闭舱室初始压力对油池火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为了研究封闭舱室初始压力对油池火燃烧特性的影响,在封闭舱室(封闭舱室与外界有能量交换,无物质交换)内开展直径从4 cm到10 cm的乙醇油池火燃烧实验,得到了不同舱室初始压力(0.6 atm-2.5 atm)下油池火的燃烧速率、火焰特征和自熄灭火行为。实验结果发现舱室内油池火的平均燃烧速率(从点燃到自熄灭)与舱室平均压力的幂次方成正比,其中指数随着油池直径的增加而增加。舱室的初始压力和油池直径对自熄灭时舱室内氧气浓度的影响较小,分布在12%-14%之间,且绘制了氧气浓度值的概率分布图,发现其符合高斯分布,平均值约为12.9%,标准差约为0.37%。基于浮力主导的层流边界层控制方程推导了控制池火火焰结构的格拉晓夫数,其中将自然对流火灾的固有长度尺度视为特征长度,发现随着格拉晓夫数的增大,池火火焰从层流向湍流转捩,并根据火焰形态的特征划分了四种典型的池火火焰结构:Laminar flame,Tip flickering flame,Sinuousmeanderingflame和Turbulentflame。基于火焰图像的概率分布云图量化了池火火焰的振荡强度,根据实验结果发现振荡强度与格拉晓夫数的幂次方成正比。(3)压力舱室内池火燃烧参数预测模型为了解释封闭舱室初始压力对油池火燃烧特性的影响,针对不同封闭舱室初始压力下油池火燃烧实验结果,结合传热学和燃烧学,建立了舱室内池火传热模型、自熄灭时间预测模型和池火火焰振荡频率预测模型。提出了舱室热环境(舱室热烟气和热壁面)对油池热反馈的计算方法,发现舱室压力的增大会导致舱室内烟气发射率增大、透过率降低,进而使得舱室内烟气对油池的热反馈增大、舱室壁面对油池的热反馈减小。并利用热反馈项修正了舱室内平均压力与油池燃烧速率的关系,建立了舱室内池火传热模型。根据舱室内氧气浓度的变化,建立了考虑舱室初始压力的池火自熄灭时间预测模型,并根据实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利用碳化硅纤维搭建了大尺度油池火测温平台,得到了甲醇油池火火焰温度在振荡中的演化规律并探索了池火振荡的机理,将池火的振荡模式划分为尖部振荡和非尖部振荡,针对两种不同的振荡模式,揭示了环境压力、油池直径等对池火火焰振荡频率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反映压力对振荡频率影响规律的斯特劳哈尔数与格拉晓夫数关系式,并根据实验结果和前人的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
其他文献
EAST实验期间,离子回旋共振加热的微波天线每条电流带耦合阻抗的变化范围为1-5Ω,而离子回旋波加热系统中所用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和发射机的输入阻抗都为50Ω,通过传输线将发射机的输出功率直接加载在天线的电流带上,势必会导致系统的反射功率极大。在EAST离子回旋波加热系统中,原有的匹配装置为三支节液态调配器,由于历史原因导致三支节液态调配器距离天线较远。在EAST实验期间,天线阻抗的变化,使二者之间的
径向电场对磁约束等离子体的约束和输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固有的复杂和多样性迄今还未能被充分的认识。如在低约束模向高约束模转换的过程以及内部输运垒的稳定维持中,径向电场以及带来的输运和约束问题仍不太明确。本论文依托于EAST超导托卡马克,利用高时空分辨的电荷交换复合光谱诊断,以L-H转换和内部输运垒作为出发点,对EAST上的径向电场对输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本论文首先介绍了 EAST
归功于微制造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微型机电系统(MEMS)如各类便携式通讯设备和小型传感器等的快速原型设计和批量制造得以实现。当前,通常以各类化学电池为MEMS系统提供动力,但由于其体积能量密度较低,导致其在小型化方面存在较大的瓶颈。而相较于各类化学电池,碳氢燃料的能量密度要高十几甚至几十倍。因此,以碳氢燃料的微小尺度燃烧为MEMS供能从理论上将具有高能量比和可快速充能等显著优势。作为一个有
三维(3D)有机-无机钙钛矿由于其显著的光电性质已经成为最有前途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但是三维钙钛矿在电池工作环境中较差的稳定性成为其未来商业化最主要的障碍。在最近的报道中,二维(2D)Ruddlesden-Popper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已显示出比三维PSCs更好的稳定性,但相比于三维PSCs其效率较差,这种相对较差的效率归因于二维体系中有机阳离子层对平面外电荷传输的抑制。本论文通过热铸
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优化新型能源转换装置(如锌-空气电池)的关键之一是设计并制备出高效且价格低廉的电催化剂。虽然贵金属催化剂铂(Pt)、钌(Ru)和铱(Ir)已经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但是其昂贵的价格、匮乏的储量和较差的稳定性严重制约了锌-空气电池的规模化应用。所以,研制价格低、高效稳定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对于锌-空气电池的发展及商业化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据文献报道,CoSe2具有良好
环境污染与石化能源短缺使人类可持续发展举步维艰。为了突破这一窘境,亟需开发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的储能体系,以满足诸如电动汽车和移动电子产业的需求。在众多解决方案中,锂空气电池因具有超高理论能量密度(不计氧气可高达11430 Wh/kg)、环境友好性(无污染,反应物只有氧气)等优点,成为目前各类化学储能体系中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然而,其广泛应用已经被放电产物分解较差、循环稳定性不佳和电池寿命不足等因素
Ga2O3薄膜晶体由于高温生长引进了大量缺陷导致其紫外探测器件的响应度不高,而一维纳米材料具有的比表面积大、散射作用强以及纳米材料本身存在的内建电场等优势,可以有利于提高紫外探测器件的光电流、响应度等参量,近年来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从报道结果来看,Ga2O3纳米材料主要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的方法获得,该方法一般要求生长温度较高,从而限制了应用;溶液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等特点,但重复性、可
地铁交通系统由于其基本上不占用地面空间、乘客运载量大、运行速度快且节能环保等优点而成为各个城市优先发展的公共交通系统。然而,在地铁交通系统中,火灾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就地铁列车发生火灾停靠在地铁区间隧道内时,地铁区间隧道内的火灾烟气在受到地铁列车的影响下而呈现出来的输运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隧道顶棚下烟气温度的分布规律、烟气逆流长度、火源下游空间的热环境等,并初步探讨了地
随着世界各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升高。面对公共交通设施内日益频繁的拥挤现象以及大规模人群集会中的踩踏事故,有必要对行人动力学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地实施人群管控,保证行人出行和集会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单向与相向行人流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基于当前研究现状,我们开展了直角转弯处、楼梯上和包含两人群组的单向与相向行人流运动实验。通过提取行人运动轨迹,我们系统地研究了这三
伴有凝结的可压缩流动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如汽轮机叶片运行、云室、超声速飞机机翼后缘等。在凝结瞬间,水蒸气由气态变为液态,释放大量潜热,到达临界状态后产生凝结激波,对流场结构产生显著改变;流场的改变特别是凝结激波的出现,导致气体热力学状态剧烈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凝结。凝结和流场的相互作用使流场变得复杂难测,其研究一直是流体力学领域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计算软件的发展,使得精细地数值研究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