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相较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不乏像北京“798”这样的成功案例。2012年于杭州举行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相较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不乏像北京“798”这样的成功案例。2012年于杭州举行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研讨会对我国近10年来的工业遗产保护成果进行了总结。通过对工业遗产研究现状的梳理可知,目前工业遗产研究的主要方向以工业遗产保护理论、价值评价体系以及再利用模式为主,对于已被再利用的工业遗产缺乏持续的关注和研究,针对这一现象,本论文拟以工业遗产被再利用后产生的再生效应为研究主题,对其开展系统研究。本文将已被再利用的工业遗产作为研究对象,以指导工业遗产再生实践为目的,把系统论和效应学作为主要研究手段,并结合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归纳总结法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对工业遗产再生效应展开系统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确定了工业遗产再生效应的内涵,并对工业遗产再生效应的基本问题进行阐述;其次,按照再生效应的基本内涵将工业遗产再生效应分为再生效应的作用阶段和再生效应的产生阶段;再次,按照作用阶段的划分,将工业遗产再生效应的构成内容确定为效应类型、效应因子和影响因子3个部分;接着,通过对构成内容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确定了效应类型与影响因子之间的“映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业遗产再生效应的实践应用;最后,以武汉“花园道”为证研究对象,进行工业遗产再生状态的实证研究。本文对工业遗产再生效应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形成了工业遗产再生效应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对再生效应组成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本文提出了贡献度法,用以确定再生效应的“映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工业遗产再生效应实践应用的工作流程,最后对工业遗产再生效应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其他文献
客家作为中国八大汉民系中的重要民系之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当然历史的脚步同样也促进了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而在这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
论文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空间认知与寻路问题的相关文献,并以实际寻路过程作为线索,总结了已有的寻路设计原则。 论文在理论推导阶段提出了基于空间认知理论的空间分类方法,指出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中央政府在新世纪初期针对农村发展适时出台的重要政策。伴随着我国城乡统筹的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有条不紊的推进,合并型农村新社区在整合资源方面效
乡,又称建制乡,是我国广大农村最基层、与镇同级的行政单位。2008年的城乡规划法将镇乡分离,标志着乡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建设的重要作用。而长期的乡镇混淆,致使当前关于乡的发展
巴渝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追本溯源,其形成归结于远古巴人、巴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演变。作为地域文化载体的巴渝传统建筑,是巴渝文化和地域
砌体建筑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地域分布极广。由于建筑气候环境、砌筑方式、人类和生物活动的影响,很多砌体建筑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潮湿病害现象。潮湿病害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的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等学者对侗乡干栏式民居进行了考察,国内也开始对鼓楼单体进行研究,课题涉及到艺术性、演变性、文化性等内容;至九十年代,开始以测绘手段进行更科学的研究;至
轨道交通在缓解交通压力的同时,加强了城市各功能区域的联系,带动了轨道交通沿线的高密度开发,使城市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被共享。而轨道交通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站点周边用地的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汽车工业的不断壮大以及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许多大城市的机动车数量呈现迅猛的增长态势,小汽车进入普通家庭的步伐不断加快。私家
住区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国对既有住区持续采用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方式进行更新,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这种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