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后”意义多样且用法各异,尤其是与学生的母语存在差异,是教学的重难点。并且,汉语教材中有关方位词“前”“后”的内容设计也并非全面且合理。初级教材“前”“后”和“前后”知识点分散,不成系统;中高级教材没有“前”“后”和“前后”的讲解,未在初级基础上进行深化扩展。基于此,本文不仅研究“前”“后”和“前后”常用的意义,即空间义和时间义;而且基于HSK动态语料库,搜集与之相关的语料,对语料分类,分析偏误原因,找出教学方法;最后针对教材设计的不足,分析教材,综合各教材的优势,并借鉴教参的长处,设计教学方案。“前”“后”和“前后”有空间义和时间义,第2章和第3章主要阐述其意义。而本文并不囿于此,还探究了空间义是如何表示的,空间表示如何由人扩展到物,空间如何推演到时间,这是第4章第3节意象图示法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并且意象图示理论为教学提供了“脚手架”,在第5章教案设计中,体现意象图示对“前”“后”教学的重要意义,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还能建立对汉语思维的认知,引发学生思考,赋予教学趣味。偏误分析是本文的重点,“前”“后”和“前后”的偏误多样,共有五种,除了鲁健骥先生提出的四种,本文还研究了书写错误,这是由于语料库直接展示了卷子,卷中书写错误多样且有规律,所以将书写列入分析范围。语料整理分类后,探究偏误原因,从学生自身、教师、教材和教学环境来研究。“前”“后”和“前后”意义用法及偏误类型的多样性,表明其在教材设计和教师教学中的重要性。针对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和母语背景的复杂性以及“前”“后”知识点的难易度,指出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基于这一原则,提出四点教学建议:难易辨析、由易到难、分散难点、深化扩展。最后吸取各教材教参的优点,给出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