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低孔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ming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低孔低渗透储层特征和控制因素不清的问题,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现代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露头、岩心、测井和化验分析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研究区开展了高精度层序地层、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研究。建立了研究区下延长组的五级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了重点层序格架下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规律、微观储层和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研究区有利区带的预测。主要认识以及成果如下:本次研究阐明了姬塬地区延长组各级层序界面的识别特征及其结构样式,共识别出1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17个四级层序和36个五级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三级层序以水道下切削蚀不整合为特征,依据从测、钻井和岩心数据上识别出的初始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在各层序中划分出低位、水进及高位体系域,建立了以不同级次水进面为界的高精度等时地层对比格架,为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分析提供了可对比的时空尺度。在高精度地层格架约束下,在研究区识别出曲流河三角洲、湖泊等沉积体系类型和13种成因单元,阐明了沉积体系内沉积相构成及分布,分析了主要的沉积体系及其沉积相在层序格架内充填和演化的规律。层序内的低位域以发育强烈进积型三角洲为主,高位域以发育缓慢进积型三角洲为主,水进体系域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和湖相泥质沉积为特征。以不同沉积微相内的砂岩分析化验数据为基础,指出研究区储层砂岩具有以细砂岩为主,分选性中等-好,磨圆度中等,孔隙胶结为主,填隙物多样,低孔、特低渗-超低渗的特征。根据成岩机理,识别出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等成岩作用类型,研究了基准面旋回-沉积微相分异-砂岩成岩改造作用的成因关联机制。根据不同层段的成岩作用类型差异提出了针对性的成岩相命名方案,研究指出,研究区有利目标带为围绕“砂岩发育的沉积单元+相对大颗粒的好物性砂岩+建设性成岩作用”所圈定范围。
其他文献
位于霸县凹陷东部的文安斜坡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在沙二段获得突破,展示了很好的勘探潜力,是下一步寻找规模储量的有利层系。但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砂体单层厚度小、储层横向变化快、油气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滚动勘探开发的效果。本论文研究围绕沙二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沉积相精细研究、储层分布预测三方面展开研究。运用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与分析方法,综合岩心、钻/测井、地震资料,针对主要目的层沙二段
中东Y油田复合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几何形状、连通性和油藏性质复杂,本论文充分挖掘现有的探井资料,开展了储层表征技术研究。以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作指导,以区域标志层为控制,对五口井早中白垩统主要目的层进行小层划分和对比。Sarvak组划分出7个向上变粗的反旋回四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出16个小层;Fahliyan组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出9个小层。在此基础上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编制了构造图,构造特征为一南
投弃式海流剖面测量技术已成为当今国际上进行海流环境监测的高新技术之一,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则刚刚起步。该方法通过测量海水运动切割地磁场所产生的感应电场,来探测海流运动规律。在地磁场稳定的情况下,海流感应电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海流的速度,故通过测量海流产生的感生电场,就可以了解海流的大小,从而研究海流的运动特征,XCP投弃式海流剖面仪正是基于此原理设计而成。目前,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仅有美国,其与日本共同
为探讨韩城地区煤层气开发动态及产能响应,通过大量煤岩样品的常规测试及无损测试,系统分析了韩城地区3号、5号、11号煤储层发育特征及其差异性;利用无因次产气率方法划分了生产井产能阶段,并结合不同产层组合方式下的产能特征,建立了以相关性分析为基础、灰色关联分析为核心的煤层气井产能综合评价体系;通过ARIMA方法和测井图版对煤层气井产能进行了预测。大量实验分析表明,韩城矿区煤变质程度较高,显微组成以镜质
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如何有效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越来越受重视。由于器测记录时间较短,因此需要通过精确连续记录古气候变化的石笋来解译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变规律。而洞穴系统监测是解译石笋记录环境气候信息和搭建器测记录与环境替代指标之间重要桥梁。本次研究以桂林凉风洞为研究对象,系统监测大气降水、洞穴环境、滴水和现代沉积物,解译其对外界环境信息的响应规律以及解读其蕴含的环境信息。主要得出以下结
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中下奥陶统内部发育有低级序不整合面。在不整合系统性分级控制下,综合利用露头沉积、地球物理,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天文旋回地层学等方法对低级序不整合界面进行识别。在低级序界面识别的基础上,结合不整合发育特征以及持续时限,确定层序发育级别,建立区域高频层序格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成岩环境分析,明确界面发育性质。结合岩心薄片资料、碳氧同位素以及流体包裹体数据,建立成岩演化序列。采用“层序
研究区位于南羌塘西部,夹持在龙木错—双湖结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之间,是研究特提斯演化关键地区。该区也是多不扎多金属矿集区,被列入国家整装勘查区。研究区的时空结构和演化对于中国大地构造分区、多金属找矿以及特提斯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前人对该区研究主要侧重增生杂岩剥露机制、晚古生代古生物、沉积古地理及岩浆岩演化等方面,研究区晚古生代增生杂岩以及未卷入深俯冲的晚古生代浅变质地层构造变形序列、演化
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的碰撞是中生代末期以来最重要的构造事件之一。始新世是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拼合的最后阶段,也是东特提斯的消亡时期,因此形成了最年轻的海相沉积,其地质时代即为残留海盆的消亡时间。西藏南部发育着连续的海相古近纪地层,亚东地区是特提斯演化晚期残留海的居留地。对藏南地区最高海相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东特提斯的晚期演化特征及封闭时限,也能为印度-亚欧板块碰撞时间的厘定提供直接证据。本论文
经棚古湖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半湿润与干旱半干旱气候分界线附近,燕山山脉、大兴安岭以及浑善达克沙地三大地貌区的结合部,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瞩目。本文在野外对其典型沉积剖面进行实测的基础上,运用光释光(OSL)法建立其年代格架,探讨古湖的形成和演化。并利用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对其晚第四纪的沉积环境及古气候进行了恢复。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通过野外详细的地貌学、沉积学研究,为古湖的存在找到更多的证据,并
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其构造变革和多类型盆地的叠加,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目前,对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地层的油气勘探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有利储集体的发育分布,演化及主控因素认识比较模糊,主要是对碳酸盐岩地层中裂缝、孔洞的发育分布及制约因素的研究不够深入,制约着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在大量的岩心,常规测井以及FMI测井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之上,应用地震沉积学,沉积学等理论对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