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蒙元统治,建立汉民族政权大明王朝。太祖、成祖在政治、文化、思想领域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生态,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明朝立国到成化初年,受这一时期文化生态的影响,文学作家作品成就有限。在传统文学史的概括中,往往把明初洪武至成化初期文学作为明代文学的沉寂时期;此时期有成就的传统文学创作,除了由元入明的宋濂、刘基、高启外,其余丰富的作家作品都大致忽略;对于盛行文坛半个世纪之久的台阁体诗文,并没有过多的介绍。作为一百来年的文学发展历史来说,这是一种忽视。无论怎样,明初这一时期的文学都为成化、弘治以后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准备。论文以“明初文化与文学演进研究”为题目,以明初洪武至成化初年一百年左右文学为研究对象。研究明代前期看似沉寂的文学,恰为后期文学的突变研究提供了参照,同样是文学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论文重在探讨明初文化相关要素,对于文学何以如此生成、如此演进的作用与影响,以明初文学的个案研究,丰富了文学发生论,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文学规律研究的探讨。论文把明初文学划分为洪武时期文学、永乐至正统七年(1442)文学、正统八年(1443)至成化初文学三个阶段。明初文化是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范畴,在研究每一阶段文学演进的时候,选取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为切入点,与文学演进相结合进行研究。绪论部分,为全文的总论。确定了研究对象和范围;介绍了论文研究目标与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上编,洪武征辟制度与文学演进研究。从征辟制度对文学演进的影响为切入点,研究洪武时期文学的发展演进轨迹。第一章,征辟制度的源流与明初的实施。征辟制度确立于汉代,在汉初较为盛行。唐宋建国初期都短暂实行过征辟制度,明清时期亦如此。然而明初洪武时期是一个特例。本章重点对洪武时期征辟制度的实施及复古文化背景进行了考论,发现洪武征辟制度不同于传统的察举、荐举,具有自上而下、体现朝廷和皇帝意志的强大的征召特征。本时期,征辟人数之多、征辟对象之广泛,征辟方式之灵活都是空前绝后的。究其原因,明太祖恢复儒家政道传统、复古汉唐制度、强调民族大义的政治文化复古背景,是其实施征辟制度的背景。第二章,朝廷征辟与文学导向。明太祖基于迫切用人的新朝形势,力行征辟以适应经世致用的形势需要。在推行征辟制度的过程中,规定和引导着文学朝着歌颂太平盛世、着意讽谏、简直平实、豪壮博大的文风方向发展,但严酷的文化专制、越发严酷的征辟,使得文人失去出处自由与开放博大的心态,使得文学并没有朝着太祖规定的方向发展。第三章,洪武前期征辟与文学归汇于台阁。洪武前期,在征辟制度施行的背景下,大批文人进入朝廷台阁。文学理论方面出现了关于山林文学与台阁文学的讨论,出现了“鸣国家之盛”的文学观和声宏气壮的台阁文学。刘仔肩的《雅颂正音》文学总集的编撰也是洪武初文学鸣盛主流的反映。第四章,征辟与洪武后期文学衰落。在征辟制度与文人命运的探讨上,重新梳理了征辟制度下高启在洪武初的命运轨迹,重新审视高启被杀的深刻原因。通过考察征辟与高启及同时期文人遭遇、征辟与戴良命运、征辟与洪武末年王宾等吴中三高士的关系三个案例发现,明初洪武时期文人与政权的关系,经历了从最初的迎合、融洽,到强迫敦促,到血腥杀戮、不惜自毁以竭力逃避的历史演变过程。洪武后期文学的衰落,表现在作家作品数量的急剧减少。征辟对文人命运带来的是毁灭性打击,文人零落,文坛凋零。另一方面,洪武时期科举的罢黜,使得适应新朝主流文学的新的作家队伍难以形成。洪武后期方孝孺等人功利化文学观,不利于纯文学创作环境的形成。中编,皇权专制与台阁体研究。把台阁体放在整个文学进程中来看,客观地对台阁体进行定性。从台阁文学与山林文学之辩的论题来看,大多文人一入台阁,创作自然要向台阁文学转变,这是身处台阁的文人,在创作上对自我身份的自觉体认,因此台阁文学创作代不乏人,但历代台阁文学在整个文学环境中只占了较小的比例。永宣时期特殊的台阁文学“台阁体”,以压倒性优势掩盖盖了山林文学,可以说是台阁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较为极端的现象。第一章,皇权专制与台阁体文学选择的关系。皇权专制政策进一步推行,使得文人自觉遵循了颂圣鸣盛的创作道路。从文学的内部发展规律来看,江右文人的清和婉约的创作风格,以及洪武首科状元江西文人吴伯宗的台阁文风,成为杨士奇等人自觉的文学选择。第二章,永宣君臣相得与台阁体研究。论文着重研究了宣宗皇帝的台阁体创作。不同于传统文人抒怀志情的文学传统,作为帝王的明宣宗,其赋诗作文,具有面向天下国家的宏大的开放背景,创作场景属于公共空间,而非私人空间。他的诗作时时流露雍容气象,无丝毫愁苦寒酸薄祚之态。赋记等文亦显露盛大气象,具有同时期台阁体平易舂容、典雅正大的典型特征。第三章,永乐二年(1404)进士群体与台阁体研究。永乐二年(1404)科举在明代科举史上具有科举史的典范意义。庶吉士培养制度规定了恢弘治道,黼黻太平的颂盛文学方向。他们参与应制赋颂、诗酒雅集,是台阁体创作的参与者与推动者。第四章,从台阁走向山林的李昌祺研究。在李昌祺的研究上,较为细致地研究了李昌祺的家世、生平,《运甓漫稿》的山林化与台阁风的创作。以《剪灯余话》之《何思明游酆都录》探讨了李昌祺的创作思想。下编,台阁政治的变异与台阁体衰落研究。从正统后期至成化初年,太监王振专权与随之而来的土木堡之变、英宗夺门事件等一系列的政治变动,使得处于政治中心的文人更迭频繁,造成社会文化价值混乱与世风、士风的扰乱,台阁体文学创作的环境背景失去,台阁体随之衰落。第一章,政治变动与台阁中心文学影响的削弱。政治的变动使得台阁体赖以存在的台阁政治背景缺失,台阁中心文学影响力缺失,台阁体颂圣鸣盛的时代氛围已不存在。文人文学创作走向多元化。郭登、于谦、王越等人的创作独具特色。第二章,“景泰十才子”研究。从宣德时期开始,到正统、景泰、成化年间,“景泰十才子”的成员均有结社。景泰十才子大多以晚唐李商隐、宋初西昆体为诗风宗尚,有相近的文学趣味。“景泰十才子”文学创作,在明初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在于,他们的创作出于台阁,而脱离了台阁体的范畴,求得了台阁体外山林文学的独立发展地位。一些成员如刘溥、汤胤绩等人身历土木堡之变,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