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世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水土污染、大气污染、资源耗竭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不断显露,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付出了较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因此,开展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生态承载力作为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以及判断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它能够综合全面的反应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承载情况,补充了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化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地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较为突出的一个快速城镇化地区和热点地区,具有城市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典型性,因此,对该区域城市生态承载力进行量化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明确区域城市生态承载力所处发展阶段和制约因素,并基于此制定出城市生态承载力提升建议,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借鉴意义。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参考和总结城市生态承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城市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在深刻理解城市生态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社会发展压力、经济发展压力、资源环境支撑力和生态弹性力4个子系统层,以及9个准则层和27个具体指标,运用熵权法和状态空间法测度了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市城市生态承载力现状值和理想值,并对各地市城市生态系统承载状态进行了判定;第二部分,分别对城市群城市生态系统承载状态与4个子系统承载状态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分别运用回归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城市群整体影响因素与各生态承载类型区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综合城市生态承载力系统与四个子系统的整体时空格局特征和局部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分析,以及城市生态承载力整体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结果和各个生态承载类型区的灰色关联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从整体和分类型区两个视角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承载力的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研究结论如下:(1)从城市群城市生态承载力和各子系统承载力的总体发展态势来看: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市的城市生态承载力现状值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但绝大部分城市仍处于超载状态;2006-2015年四个子系统承载力现状值变化特征有所差别,其中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生态弹性力子系统的时间变化特征与城市生态承载力系统的时间演变特征相似,社会发展压力子系统的承载力现状值呈现出先波动下降后缓慢降低的趋势,经济发展压力子系统的承载力现状值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从城市群城市生态承载力的空间演变特征和各个子系统承载力的空间演变特征来看:轻度和中度超负荷区主要呈散点状分布于城市群的中部和东部地区,在研究时段内有不断向城市群中西部扩张的趋势,重度超负荷区主要呈团块状或带状广布于城市群大部分地区,在研究时段内,该类型区分布面积有向城市群南北部边界缩退的趋势;从各子系统来看,生态弹性力子系统承载力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与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大体相同,其他子系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各异。(3)从城市群城市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关联特征来看: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承载力现状值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特征,且空间集聚态势还在不断增强。从局部关联特征来看,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承载力现状值的Getis-Ord Gi~*指数值总体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时段内热点区和次热点区的数量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表明高值区的集聚范围呈扩大的趋势,且高值中心的集聚态势趋于显著;从冷热点区空间迁移特征来看,研究时段内热点区域有由城市群中部向东北部再向中东部迁移的趋势,冷点区域有由城市群北部向西北部迁移的趋势,这与各城市生态系统承载类型区的空间演变特征相一致。(4)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来看:在城市群整体影响因素方面,居民消费水平因素、生态环保观念和经济发展效率因素对城市生态系统承载状态的改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然资源状况因素对城市生态系统承载状态的改善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生态环保观念因素对城市生态系统承载状态的正向影响在研究时段内进一步加深,而自然资源状况因素对城市生态承载状态的负向影响有所增加。在分类型区影响因素方面,生态环保观念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因素和社会安定因素对城市生态系统可承载区城市的生态承载力的提升作用较显著,而人口承载压力对该类型城市的负向影响较显著;轻度超负荷区和中度超负荷区城市的影响因素基本相同,分析发现社会安定因素、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和经济发展效率三方面因素能对这两类城市的生态承载力的提升起到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两种类型区主要是分布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部地区的沿江、环湖城市;重度超负荷区城市与经济发展效率、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等三方面因素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该类型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北部和南部地区,经济发展能耗高、环境污染大、产业科技含量低和生态环境治理落后是这类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外,该类型城市在人口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引发的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和城乡二元结构突显等一系列负面问题需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