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已进入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重要转型期,资源型工业城市正面临着多重转型带来的全面冲击,马鞍山市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其社会空间浓缩了中小资源型城市的独特演化轨迹与典型特征。
全文主要分理论和实证两大部分:
第二章理论综述部分,对不同学派关于社会空间的解析理论、研究方法以及代表性结构模型进行系统梳理和简要述评;随后的第三至五章为马鞍山市社会空间分异与演化的实证研究部分,也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章从社会发展背景、城市规划建设、住宅发展建设三方面着手,对马鞍安山这一新兴的钢铁资源型城市的典型发展轨迹进行概述。
第四章中,对改革开放早期(1990年)、房改初期(2000年)以及近期(2008年)三个时间节点的社会空间分异状况展开定量研究。通过普查资料、问卷访谈等资料收集手段,和SPSS、GIS等统计分析及表达的数掘处理手段,对单项变量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利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抽取各时期影响空间分异的主因子,进而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研究对象划分为若干各具特色的社会区,从而归纳各时期空间结构模式图。
第五章以社会空间的演化为研究核心内容,通过纵向比较方法,发现分异从1990年以历史性工业移民被动迁入为主导到2000年以人口自由流动和城市化为主导,直至2008年以经济地位的差异为主导,其推动力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同时,对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的演化方式进行归纳,提出社会空间分异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因素、有形的建成环境的共同制约,其演变内在机制是以政府主导的城市化为引导、以产业转型导致的阶层社会经济地位变化为动因,为以大型国企主导的规模化职工住宅统建格局为基础、以住宅分化为前提、居民择居行为和意识为关键。
最后,对全文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现存的三大问题和相应的建议:其一,目前已形成了社会空间的三级分化,未来空间的多级分化乃至隔离现象的出现和加剧是不可避免的,应发挥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作用,着手积极应对、及时调配资源;其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对社会空间有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应该合理利用产业转型完善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同时避免加速空间分异;其三,现有的大型国有企业福利性售房的住房支撑体系较为脆弱,应该建立适当和完善的补贴制度以鼓励职工购置商品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