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腺癌是目前对妇女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有研究表明乳腺癌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其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淋巴转移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而腋窝淋巴结转移又是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最常见部位,但胸肌间淋巴结(Interpectoral lymph nodes,IPNs)作为乳腺癌区域淋巴结的一部分,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关系,与患者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都还需要深入探讨。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胸肌间淋巴结的检出率及阳性率,来分析胸肌间淋巴结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期能为乳腺癌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收集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2009年10月至2012年7月收治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女性乳腺癌患者3046例,分析乳腺癌患者胸肌间淋巴结的检出率及阳性率。其中发现有胸肌间淋巴结共317例,选取其中有完整资料的248例,这部分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记录患者年龄、月经状况、术前淋巴结状态、原发肿瘤部位、肿瘤的大小(术后病理)、肿瘤病理学类型、组织学分级、脉管瘤栓、皮肤是否受侵、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与状态、腋尖群淋巴结状态;将切除的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ER、PR、HER-2、Ki-67的状态。并结合相关临床和病理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IPNs检出率及阳性率本研究对象3046例中,检出IPNs的317例,IPNs个数为414个,平均每个患者为1.3个,检出率为10.4%。IPNs阳性的有111例,阳性率为35.0%。研究对象中术前接受过化疗的有344例,检出IPNs的36例,检出率为10.5%;IPNs阳性的有17例,阳性率为47.2%。研究对象中直接行手术治疗的有2702例,检出IPNs的281例,检出率为10.4%;IPNs阳性的有94例,阳性率为33.5%。两组数据相比在IPNs的检出率及阳性率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70),(χ~2=2.358,P=0.125)。2IPNs阳性率与年龄、月经状况、原发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术后病理)、组织学分级、皮肤受侵的关系将本组资料按年龄大小分为35岁以下、35~60岁、60岁以上共三组。阳性率分别是41.2%、33.7%、41.5%。三组数据相比不同年龄组患者其IPNs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150,P=0.563)。将本组资料按是否闭经分为闭经、未闭经共二组。IPNs阳性率分别是39.3%、32.4%。两组数据相比不同月经状态组患者其IPNs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289,P=0.256)。将本组资料按临床查体所示将原发肿瘤的部位划分为5个区域:外上、外下、内上、内下、中央区共五组。IPNs阳性率分别是36.1%、25.0%、22.2%、53.8%、50.0%。五组数据相比原发肿瘤部位不同组患者其IPNs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7.989,P=0.092)。将本组资料按肿瘤直径≤2cm,2cm<肿瘤直径≤5cm,肿瘤直径>5cm分为三组。IPNs阳性率分别是31.2%、40.5%、20.0%。三组数据相比不同的肿瘤大小(术后病理)组患者其IPNs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3.296,P=0.192)。将本组资料按组织学分级分为I级、II级、III级三组。IPNs阳性率分别是16.7%、32.4%、46.0%。三组数据相比不同组织学分级组患者其IPNs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4.732,P=0.094)。将本组病例资料按皮肤是否受侵分为皮肤受侵和皮肤未受侵二组。IPNs阳性率分别是50.0%、34.5%。两组数据相比不同皮肤受侵组患者其IPNs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574,P=0.210)。3IPNs阳性率与术前淋巴结状态的关系将本组资料按临床资料所示分为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同侧腋淋巴结转移,可活动)、N2(同侧腋淋巴结转移融合固定,或临床提示明显的同侧胸骨旁淋巴结转移,但无腋淋巴结转移)共三组。IPNs阳性率分别是24.2%、43.0%、61.9%。三组数据相比术前淋巴结分级不同组患者其IPNs阳性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51,P=0.000)。术前淋巴结分级越高,IPNs阳性率越高。4IPNs阳性率与原发肿瘤有无脉管瘤栓的关系将本组资料按有、无脉管瘤栓分为二组。IPNs阳性率分别是51.2%、28.0%。两组数据相比不同脉管瘤栓组患者其IPNs阳性率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23,P=0.000)。乳腺癌组织病理切片有脉管瘤栓者,IPNs阳性的机率高。5IPNs阳性率与原发肿瘤病理学类型的关系将本组资料按病理学类型分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其他类型癌三组。IPNs阳性率分别是40.9%、38.5%、14.3%。三组数据相比病理类型不同组患者其IPNs阳性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17,P=0.002)。两两比较,浸润性导管癌组与浸润性小叶癌组其IPNs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29,P=0.865),浸润性小叶组与其他类型癌组其IPNs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3.847,P=0.050),浸润性导管癌组与其他类型癌组其IPNs阳性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9,P=0.001)。即浸润性导管癌出现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的机率比其他类型癌的高。6IPNs阳性率与腋窝转移状态的关系将本组资料按术后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二组。IPNs阳性率分别是59.3%、12.0%。两组数据相比不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组其IPNs阳性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15,P=0.000)。即腋窝淋巴结出现转移时,IPNs阳性率高。7IPNs阳性率与术后腋窝淋巴结转移个数的关系将本组资料按术后腋窝淋巴结转移个数分为0个、1~3个、4~9个、≥10个四组。IPNs阳性率分别是12.0%、43.9%、61.1%、86.7%。四组数据相比术后腋窝淋巴结转移个数不同组患者其IPNs阳性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17,P=0.000)。通过统计数据显示随着腋窝淋巴结转移个数的增多,IPNs阳性组患者增多。另一方面说腋窝淋巴结转移个数越多,病理分期晚,出现IPNs阳性几率也增高。8IPNs阳性率与腋尖群淋巴结状态的关系将本组资料按术后腋尖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二组。IPNs阳性率分别是87.5%、29.9%。两组数据相比不同腋尖群状态组患者其IPNs阳性率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404,P=0.000)。即腋尖群淋巴结出现转移时,IPNs阳性率高。9IPNs阳性率与乳腺癌组织的ER、PR、Ki-67、 HER-2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将本组资料分为ER(+)和ER(-)组。IPNs阳性率分别是39.9%、28.4%。两组数据相比ER表达水平不同组患者其IPNs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3.355,P=0.067)。将本组资料分为PR(+)和PR(-)组。IPNs阳性率分别是36.0%、34.5%。两组数据相比PR表达水平不同组患者其IPNs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59,P=0.809)。将本组资料分为Ki-67(+)和Ki-6(7-)组。IPNs阳性率分别是38.7%、25.8%。两组数据相比Ki-67表达水平不同组患者其IPNs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3.382,P=0.066)。将本组资料分为HER-2(+)和HER-2(-)组。IPNs阳性率分别是26.9%、40.1%。两组数据相比HER-2表达水平不同组患者其IPNs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687,P=0.194)。结论:1手术前淋巴结转移评估分级越高、癌组织病理切片有脉管瘤栓、原发肿瘤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转移数目越多、腋尖群淋巴结转移时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的几率大。2本研究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时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率为59.3%,而腋窝淋巴结未转移时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率达12.0%。乳腺癌手术中进行胸肌间淋巴结清扫是非常有必要的。3胸肌间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年龄、是否闭经、原发肿瘤部位、术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ER、PR、Ki-67、HER-2表达水平等因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