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换羽和营巢生态学的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ujia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腹山鹪莺属于雀形目扇尾莺科,在中国南部广泛分布,具有繁殖期尾羽短于非繁殖期尾羽的特点。这种身体量度的变化可能与其独特的繁殖策略有关,其求偶行为、占域行为、性选择与身体量度变化在时间上出现异位,目前还没有对这种模式的研究。为了解该模式,我们对黄腹山鹪莺的换羽和营巢生态学开展研究,以期从中找出研究该模式的线索,为探讨鸟类新的生存和繁殖策略提供前期性的研究。 黄腹山鹪莺成鸟换羽前后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体长、尾羽长和翼长上,冬羽相对于繁殖羽要长,换羽后体长的变化主要是由尾羽长引起的。9月17日获得第一个黄腹山鹪莺换羽个体,初级飞羽已更换到P5,次级飞羽已更换到S6,11月20日后所获样本均已完成羽毛的更换,推测黄腹山鹪莺种群秋季换羽的持续时间约100d;初级飞羽的换羽模式为递降换羽,次级飞羽为递升换羽,尾羽为离心型换羽。换羽期间,10月的个体平均体重最大,显著(P<0.01)重于11月的体重,其他各月无显著性差异(P>0.05)。春季换羽从3月开始,至5月结束,持续约60天。与秋季换羽相比,黄腹山鹪莺的春季换羽为不完全换羽,仅更换尾羽,而飞羽无更换。尾羽为离心型换羽,尾羽长度与宽度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5),但长宽的变化并不成比例。黄腹山鹪莺一般3月初就开始鸣叫求偶,营巢时间始于3月中旬,4月达到高峰,至7月底结束;营巢植物的选择无专一性,在13种植物上发现的44个巢,其中在象草上最多,有27个,其次为加拿大飞蓬,4个,其他植物皆为1-2个。巢为不规则的球状巢,巢材除动植物性材料外,均有人工制品;巢内空间与巢整体大小较为一致;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4种,依次为:距最近水源距离(29.89%)、距最近道路距离(16.45%)、距最近灌木距离(12.92%)、距水面高度(11.69%)。 本文认为,黄腹山鹪莺的尾羽逆变主要是基于以下策略:繁殖前期的长尾羽可能是为了求偶、配对、占领领域等,虽然相比短尾羽消耗能量大,但黄腹山鹪莺由此获得的收益大;而到了繁殖季节,由于黄腹山鹪莺的主要行为表现在营巢、育雏等,因此通过尾羽逆变选择短的尾羽,一方面能够增加飞行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尾羽在繁殖期变短,能起到适应减小了的巢口、巢深,减少亲鸟在筑巢活动中的投资。由此可见,黄腹山鹪莺在繁殖期尾羽变短在营巢方面是有利的,起到了减少投资和增加灵活性的作用。
其他文献
软岩巷道工程的围岩控制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技术难题,是很多科研工作者、现场技术人员攻坚研究的课题。西部矿区泊江海子煤矿的井底车场巷、运输大巷、
提高水环境质量,保护水环境安全是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热点。水污染控制目标实现的关键取决于水处理剂和水处理技术的发展。面对当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水处理领域对高性能、安全环保的絮凝剂也提出了刚性需求。论文在当前严峻的水污染现状和越发严格的环保政策下,针对现有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存在的酸碱稳定性不够高、阳离子单体在分子链上的分布过于分散和处理对象较单一的缺点,依次制备了三种絮凝增强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
摘要:本文将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针对不同课型,加大学生间的语言实践量,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课程标准;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