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代以后的民族研究带了意识形态的色彩。目前新疆民族关系研究多倾向宏观上的问题,往往忽视区域视角,多以旁观者身份来看待问题,多为客座性研究。和田文化含有昆仑文化、玉石文化、丝路文化、汉唐文化、绿洲文化、佛教文化等意涵,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创制与融合、积累着中华西域文明的转型与升华、延续着世界文明几千年来深邃的底蕴。本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对本课题的研究缘起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解释和说明。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是玉石巴扎研究突出本地人视角,以本土经验为基础,进行研究;二是对玉石巴扎商人圈层次(商人群体)以及玉石巴扎上的交易流程、交易方式、定价形式等加以分析并进行了相关的概念重新界定;三是本文始终强调绿洲空间具有自足自给的“封闭性”及海洋般的“开放性”;四是本文提倡“去政治化”的族群交往模式。第二部分为第一章,通过对和田绿洲的历史与现实,族群结构,族群交往,经济、文化、生态空间进行梳理和分析。认为和田作为河流冲击而形成的古绿洲和拉铁摩尔笔下的沙漠绿洲,和田绿洲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以维吾尔人为主体的绿洲,其单一性在整个天山绿洲最为凸显;二是亲属关系较为复杂,超过天山绿洲的任何地带;三是生计方式基本上一致,主要靠传统的粗略性农业经济为生;四是由于交通封闭状态而导致的交往(特点)也比较突出。第三部分是从第二章到第六章,也是本文的着力点。这部分的核心词为玉石、和田玉、玉石巴扎、玉石交易、商人圈及其影响等。历史文献以及考古资料证明和田玉与中原运输已有七千年的历史,以玉石交换而形成并闻名于世的“玉石之路”是丝绸之路的前身,玉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以玉石为主要媒介来往不断的中原与天山南麓的和田绿洲中,和田玉早在7000年前已成为“长城—天山”的黏合物。和田玉的贸易历史已经历了“胡汉”贸易、官办贸易、官民合办、民间贸易等不同的历史阶段,见证了唐代的胡商交易、宋代的贡赐贸易、宋夏之间的榷场贸易以及茶马互市等贸易形式,也充当了玉石工役,朝贡礼品,财权象征,文化符号,民间贸易等功能,玉石贸易已具有了超时代、超民族、超宗教、超地域的历史特征,笔者认为和田玉石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沿袭下来的亘古不变的、非政治化的民间文化。今日玉石贸易文化是“一带一路”的“历史镜子”,是数千年以前形成作为“丝绸之路”前身的“玉石之路”的再现。本文认为和田的玉石巴扎符合费孝通先生的“驻防镇”与“集镇”的特征,和田的社会结构在微观层面看是一个“差序格局”。本文认为玉石巴扎中展现的的族群关系,一是互利合作的族际关系。经济上的共同利益,是他们不分民、汉打交道的的物质基础;二是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日常生活的依赖性自然而然的在和田各族群心灵家园播种了“和谐种子”;三是互补共生的民间关系。疆内、外汉族人以及其他族群为了玉石远道而来,从和田人那里学玉石,跟和田人一起玩玉石,互学互教,内外交流,“车玉互市”终于形成地域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