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属A基因组的分子系统发育—兼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wg245940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属Oryza隶属禾本科Poaceae,包括20多个野生种和2个栽培种(亚洲栽培稻O. sativa L和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 Steud) ,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稻属物种可划分为10个基因组(又称染色体组)类型:A, B, C, BC, CD, E, F, G, HJ和HK。栽培稻所属的A基因组是稻属中物种数目最多、地理分布最广的基因组类型,由8个种组成。由于栽培稻属于A基因组,故A基因组物种是栽培稻遗传改良的巨大基因源。数十年来,国际上许多学者对A基因组类群开展了大量涉及形态、细胞、同工酶和分子标记方面的研究,但由于A基因组物种间遗传关系十分接近,形态上差异小且地理分布重叠,使得A基因组物种的系统发育、物种起源和生物地理学等方面存在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是稻属中分类和鉴定困难较多的类群。本文利用核基因内含子序列,结合转座子插入分析,重建了A基因组的系统发育,估测了各类群的分化时间; 与此同时,基于多克隆测序和基因谱系分析,探讨了O. rufipogon和O. nivara遗传关系以及亚洲栽培稻起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A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在水稻全基因组数据库搜索的基础上,测定了4个单拷贝核基因(Adh1及3个未注释基因)的内含子序列,构建了稻属A基因组8个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基于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澳大利亚的O. meridionalis为A基因组的基部类群; 2)亚洲栽培稻两个亚种O. sativa ssp. japonica和O. sativa ssp. indica分别和不同的野生类群聚为独立的两个分支,支持japonica和indica为多次起源; 3)O. rufipogon和O. nivara在系统发育树上完全混在一起,显示出二者间不存在遗传分化; 4)非洲一年生野生种O. barthii是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的祖先,而非洲多年生野生种O. longistaminata与O. glaberrima/O. barthii.亲缘关系较远; 5)分子钟方法估测A基因组类群约在2百万年前(2.0MYA)开始分化,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以及亚洲栽培稻的两个亚种则分别在0.7和0.4 MYA左右开始分化。此外,通过核基因内含子序列与其它常用片段如ITS,matK等对比分析表明,进化速率相对较快的核基因内含子序列可以有效地用于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研究。
其他文献
在大田、盆栽、群体水培等条件下,以籼稻、粳稻和杂交稻等不同类型品种为供试材料,在谷壳形成期设计多种处理改变稻体内氮、碳水平,研究其对谷壳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以及在谷粒充实
基于产学研合作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开展区域技术需求调研,有针对性地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探索适合区域经济特点的产学研合作服务模式。通过引进科研单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评估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后原发性肝癌(HCC)患者预后的作用。方法选取2008年12月至2017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
杭州湾大桥的建成与开通,缩短了杭州湾南北两岸之间的运输距离,降低了运输车辆的能源消耗,节约了两岸之间的运输时间,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利用数理统计和量化模型,测算杭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临床症状的相关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将其分为两组,
本文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以服装外贸企业的供应链运作状况和存在问题为切入点,阐述其供应链管理实现经营模式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并提出可行的配套措施建议。加强供应链的建
目的 观察大量失血患者中早期输注冷沉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0例严重大量失血患者输注冷沉淀,比较分析输注冷沉淀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
本文分析了俄罗斯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职责、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为了解俄罗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具有两个主效增产QTL(yld1.1和yld2.1)的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为供体,9311、明恢63和Ce64为受体和轮回亲本,采用连续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进程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会计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阐述了我国会计教学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