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113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的临床观察,填写《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调查表》,对照患儿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分析探讨113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并对流行病学等相关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113例于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肾内科门诊及住院患儿,并确诊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选取病例中所有患儿均有肾穿刺活检病理报告。患儿病理特点,临床诊断以《临床诊疗指南一肾脏病分册一第一版》201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7]、《肾脏病学一第三版》(王海燕编、2008年)[8]为参考标准。根据本病近10年的相关文献研究,结合本病临床特点,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中“紫癜的诊断依据及证候分类”【10】制定证候标准。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113例,对入选的病例,如实填写《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调查表》,记录其发病时间、发病诱因、一般情况、临床症状、肾外症状、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证型判定。随后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和探讨各个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与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并对流行病学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hin purpura,HSP)是儿童发病中最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系统性坏死性出血性小血管炎,临床上表现为关节肿痛或关节炎、腹痛、非血小板减少性皮肤紫癜、血尿和蛋白尿[5]。肾小球病理改变分级以Ⅱ级和Ⅲ级两种为主,仍以肾小球系膜增生为主,与文献报道一致[6]。据对113例病例的调查研究结果,主要证型及其所占比重为脾胃湿热型(占47.8%)、风热伤络型(占11.5)及气不摄血型(各占9.7%),阴虚火旺型(占7.1%)、血热妄行型(占23.9%),与多数文献报道相符。研究结果中Ⅰ级肾小球轻微的异常改变(占15.0%);Ⅱ级单纯的系膜增生,分为局灶/节段性、弥漫性(39.8%);Ⅲ级系膜增生性,伴有小于50%肾小球新月体形成或节段性病变(如硬化、粘连、血栓、坏死等)(占35.4%);Ⅳ级病变类型同III级,但是病变范围50%~75%(占9.7%);V级病变类型同III级,但是病变范围>75%(2.7%);VI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0.9%)。其中各级病理类型所占比例与多数文献报道相符。本病多发生于8—14岁患儿,往往起病较急,早期以实证为主,病情进展较快,这与本病发病过程相一致。笔者所选取的病例中,以Ⅱ、Ⅲ级病理类型居多,这和文献报道一致,而这两个级别中,中医临床表现以脾胃湿热、血热妄行两种证型为主,而病理分级越高(Ⅳ级、Ⅴ级、Ⅵ级),中医临床表现以虚证(气不摄血、阴虚火旺)为主,预后往往较差。此外,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发生、发展受到季节、年龄、发病时间等相关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