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社会显著特征应该是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教育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学校是教育的基层组织,高等学校更是文化、知识、人才的集聚地,学校的和谐与校内人际关系的和谐息息相关,校内人际关系处理得好,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学校才能“兴旺发达”。而异军突起的新建本科院校则是高校的薄弱环节,如何加强这个薄弱环节促进高校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笔者选择了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为切入点,来研究新建本科院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运用社会主义和谐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阐述新建本科院校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学校内部人际关系不和谐现象及其成因,并借鉴儒家和谐思想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了新老本科院校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有:主体相同,机构设置大体相同,特征大体相同。但是,新老本科院校毕竟在办学经验、治校能力、办学资源、校园和谐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上与老牌本科院校又有较多的不同点:新建本科院校同样存在教师之间知识结构、职称学历高低、科研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但由于组建前的学校层次不同,级别有差,导致文人相轻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新老本科院校的办学历史和民主氛围不同。老牌本科院校办学历史比较长,文化积淀比较厚、民主氛围比较浓,专家治校、教授治学、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比较畅通。新建本科院校组建前长期从事专科或者中等教育,缺乏本科办学理念。加之,长期对地方政府的依赖,导致其机关工作作风、官本位思想比较突出。民主观念未深入人心,民主氛围比较淡薄,教职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比较少、渠道也不畅通。因而,民主平等是新建本科院校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追求之一第二部分揭示了新建本科院校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及其成因:学校合并、升格后的利益调整带来的领导干部之间、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并分析了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成因。形成这些不和谐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利益调整带来的不和谐,职务、行政级别的变化导致的不仅仅是管理者心理的巨大落差,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政治待遇上的变化,这直接影响到了整个行政管理队伍的稳定。合并升格后,也导致了部分教师经济待遇的降低,合并前后的经济待遇反差客观上也使他们对新建学校的认同感大大降低。二是生源环境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处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学校,生源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学生文化差异、经济状况、知识结构悬殊大,有的同学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等,这些都使同学们的交往存在不和谐因素。第三部分论述了儒家和谐思想中关于人际关系的内涵及其评价。儒家和谐思想丰富:“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中庸之道”等,笔者结合现实对其进行扬弃,阐述借鉴的可行性。儒家思想是产生于封建时代的产物,维护的是封建统治秩序,“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中庸之道”等强调的是在“礼”的掩饰下的一种封建等级观念的为人处世之道,具有历史局限性。即便如此,儒家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摒弃其中的封建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致力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第四部分提出借鉴儒家和谐思想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一是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和民主平等的理念;二是建章立制,建立和完善分配制度、沟通制度和激励制度等;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科学民主的氛围,强调环境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