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型人工核酸酶的设计、合成和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j50964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围绕化学生物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人工核酸酶和核酸酶模拟展开研究工作。根据天然核酸酶的活性点结构特点,设计和合成了“双功能催化”、“无金属切割”和“双核协同催化”的人工核酸酶,并研究了它们与DNA的相互作用以及抗肿瘤活性。   全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设计合成了“双功能协同催化”的人工核酸酶——双胍乙基侧臂的2,6-吡啶二酰胺化合物5的配合物CuⅡ-5。并用电喷雾质谱,红外、紫外光谱法研究化合物5与Cu(Ⅱ)配合的稳定性以及CuⅡ-5的配位结构特征。通过紫外、荧光、圆二色光谱研究了化合物5和CuⅡ-5与CT DNA的相互作用。结果均表明,CuⅡ-5与CT DNA的键合能力比5强的多。化合物5和其Cu(Ⅱ)配合物CuⅡ-5与CT DNA键合的表观结合常数分别为1.61×106M-1 and2.86×105M-1。用凝胶电泳和电喷雾质谱实验研究了CuⅡ-5切割质粒DNA的活性和切割反应机理。动力学数据表明,CuⅡ-5在浓度小于为0.0625 mM时,切割DNA反应的最大准一级速率常数为0.0173 h-1,将生理条件下非催化的DNA水解反应速率提高了106倍。同时实验结果表明CuⅡ-5促进的DNA裂解反应是以水解机理实现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CuⅡ-5具有一定的抑制人类白血病HL-60细胞的作用,其IC50值为1.45×10-5M。   2.本章研究了“无金属催化”人工核酸酶——同时带有含氮正电中心基团(胍基、铵基)和羟基四氢嘧啶衍生物16与CT DNA的相互作用,并研究了它对pUC19 DNA的切割活性和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核酸酶16与DNA主要是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结合的,它对DNA切割动力学数据符合米氏方程,最大一级速率常数Kmax为0.0378h-1,比非催化的DNA的自然降解速率提高了106倍。作为对照,同时也研究了相应不含羟基的化合物10与DNA的相互作用,发现化合物16对于DNA的结合和切割效率均强于化合物10。这样显著的速率的提高是由于含氮正电中心基团对DNA磷酸二酯键的亲电活化以及空间上与之邻近的羟基亲核进攻的结果。对核酸模拟物裂解实验和理论计算的结果表明,化合物16对DNA的裂解很可能是通过磷酯转移反应的途径进行的。我们还进行了初步的抑制肿瘤活性研究,发现化合物16和10均对HL-60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hela细胞无抑制能力。16和10对HL-60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9.20×10-5 M和6.91×10-4 M。   3.设计合成了“双核协同催化”的人工核酸酶——2,6-二亚甲基对取代苯酚(或者苯甲醚)骨架桥联的带双1,4,7.三氮杂环[5.2.1.04,10]癸烷正电中心结构的化合物34~36。用凝胶电泳实验研究了化合物34~36对pUC19 DNA的切割活性和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无金属类“双核”人工核酸酶34~36与DNA是主要通过与磷酸二酯骨架的静电相互作用结合的,它们对DNA切割动力学数据符合米氏方程,最大假一级速率常数kmax分别为0.130 h-1,0.147 h-1,0.104 h-1,比非催化的DNA的自然降解速率提高了107倍。作为对照,同时也研究了相应的单体化合物25催化DNA的裂解性质,发现它们催化DNA的裂解的效率35>34>36>>25。这样显著的速率的提高是由于化合物34~36的双1,4,7-三氮杂环[5.2.1.04,10]癸烷正点中心基团协同作用于DNA磷酸二酯键,而且随着酚羟基的酸性增加,催化效率增加。利用自由基淬灭实验和核酸模拟物(BDNPP)裂解实验,研究化合物34催化DNA裂解的机理,认为化合物34~36很可能是通过了水解反应催化DNA的裂解。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34~36均对hela细胞和HL-60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肿瘤活性35>34>36,该结果与上述的DNA切割性质实验的结果一致。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80年的革命斗争历程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形成和创立了共产党人特有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留下了一笔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在长期革命战
苝酰亚胺衍生物作为一类独特的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在场效应晶体管,光伏器件,液晶显示及荧光探针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很多工作还局限于苝酰亚胺体相材料的研究,而其一维纳米
消费变革的时代,产品策略与商业模式都在随之变化。对于家纺品牌企业而言,到底该如何打通产品与模式的任督二脉?这直接关乎企业在未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成败。当品牌二
近年来,智能聚合物纳米粒子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智能聚合物纳米粒子是指对外界刺激具有特定响应性的聚合物粒子。因为它们的独特性能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智能聚合物纳米粒子正在逐渐成为嵌段聚合物自组装领域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新焦点。在智能聚合物纳米粒子的研究中,常见的外界刺激条件包括:pH、温度、超声、紫外光、磁场、氧化剂、还原剂、离子浓度等。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又出现了新的刺激响应性聚合物纳米粒子,如
自上世纪70年代发现聚乙炔的金属导电性以来,经过三十多年来的研究和发展,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等导电聚合物由于其巨大的应用前景已经成为聚合物学科中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近年来研究表明镍基合金在有机合成、催化产氢等领域不仅表现了良好的催化性能,同时还可以发生自催化在材料表面快速形成一个均匀的镀层,且能诱导电位较负的稀土沉积,得到具有较好结合力和特殊性能的镍基稀土合金膜。国内外科学家在水体系中利用化学镀的方法制备了一些镍基稀土合金材料,虽然水的广泛溶解性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化学镀技术的发展,但同时也给化学镀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水体系化学镀温度高;对基体材料要求苛刻;镀液
近红外光谱技术与传统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具有无损、快速、低成本、操作简单、可用于现场分析等突出优点,但同时近红外光谱也存在检测灵敏度低以及无机元素在近红外光谱区无明显
聚苯并咪唑(PBI)由于其突出的热稳定性,可被用做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膜电解质材料。纯PBI膜在室温下的电导率仅为10-7S/cm,通过浸泡磷酸使其质子化是一种常用的提高其电导率的方法。通常采用溶液浇注法制备纯PBI膜,但由于PBl分子的刚性结构其难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尤其对于聚合度较大的PBI聚合物。PBI聚合物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难题给进一步开发PBI类质子交换膜带来困难。为此研究者提出利用三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索;通过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使其自主领悟新知;通过指导多种训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本人结合教学的实际,谈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自主学习  “新课标”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
羧酸及羧酸衍生物的脱羧反应不仅在生物的生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有机合成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羧酸及羧酸衍生物种类繁多,其中丙二酸半酯和慕尼黑酮是极具代表性的两类化合物,关于这两类化合物的脱羧反应被广泛研究并应用。本论文以丙二酸半酯的不对称脱羧加成反应以及慕尼黑酮的脱羧环加成反应为主题,分以下三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前言以反应底物为主线分为两节,分别综述了丙二酸半酯的不对称脱羧加成反应和慕尼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