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基于唯物史观的分析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ud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漱溟的伦理思想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的目的是重建中国传统伦理,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来说,就是让中华民族传统伦理这颗大树的“老根”发出“新芽”。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可以概括为:伦理本位。在他看来,所谓伦理本位,就是指以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为基础,并将其运用到全社会的一种社会组织原则。作为一切社会组织的基本原则,伦理本位以家族为基础,以家庭伦理为蓝本,以互以对方为重、强调对他人的义务为特点,使一切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都具有家庭伦理的性质和面目,具体体现为社会组织的伦理化、经济的伦理化、政治的伦理化和宗教的伦理化等。梁漱溟力图通过乡村建设运动重建中国传统社会的这一伦理原则,强调乡村建设运动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中国人向世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精神价值的必由之路。  梁漱溟“伦理本位”思想与费孝通“差序格局”思想之间的基本分歧在于对中国人行为取向的不同判断。梁漱溟认为中国人是不自私的,其行为准则可概括为“互以对方为重”;费孝通则认为中国人是自私的,其行为准则可概括为“自我主义”。梁漱溟“伦理本位”思想与毛泽东“阶级斗争”理论的基本分歧在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和结构的不同认识。梁漱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不存在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而只存在职业分途;毛泽东则强调中国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梁漱溟过分强调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特殊性而无视其普遍性,毛泽东则辩证地把握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统一性。梁漱溟和毛泽东的思想分歧根源于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种历史观的分歧。  梁漱溟伦理本位思想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尝试,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冲击的一种反应。如同近代很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一样,他的思想、行动及奋斗的目标就是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复兴中华。深入研究梁漱溟伦理本位思想的价值和局限,对于认识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进程的逐渐推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与之相适应,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观,尤其是同市场经济密切相连
分析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流行于英美国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重建。剥削理论是马克思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也是当今引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