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环境中的颗粒物即使是在建筑门窗全关的条件下也会通过门窗缝隙渗透进入到室内,从而污染室内环境且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大量研究表明,现代人群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仅用室外大气颗粒物浓度不能准确计算人体颗粒物暴露量。因此,研究大气颗粒物建筑室内外渗透沉降特性及污染控制对于改善建筑室内空气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颗粒物污染对于人体健康危害的严峻性,并对国内外颗粒物渗透沉降特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渗透系数是指大气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通过建筑围护结构、通风系统、人群活动等进入室内环境,并保持悬浮状态的颗粒物与大气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的浓度比值,表征了室外大气颗粒物对于室内颗粒物浓度的贡献。基于物质守恒定律,依据室内颗粒物(PM2.5)和二氧化碳(CO2)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控制方程,对连续监测的室内外PM2.5和C02浓度数据同时进行非线性拟合计算,本文测量了典型教室的渗透风量和渗透系数。通过对拟合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分析发现,将PM2.5和CO2浓度控制方程联立求解的数据处理方式,比将PM2.5和CO2浓度控制方程分开求解的数据处理方式误差更小。本文对典型教室进行多次实验,当渗透风量Q的均值为67.45m3/h时,穿透系数P及沉降速率K的均值分别为0.967和0.152h-1,并由此算得渗透系数Fins为0.493。基于测得的渗透沉降参数,本文对典型教室建立室内PM2.5和C02质量浓度预测模型,对比分析了三种室内污染物控制方式,即采用自然通风、空气净化器和新风系统的控制方式,对于室内颗粒物污染物PM2.5和气态污染物C02的控制效果。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控制方案风量分别在1600m3/h、800m3/h和1200m3/h以上时基本可保持室内PM2.5浓度在80μg/m3以下或不高于室外浓度值和室内CO2浓度不高于1OOOppm。对于教室环境而言,课间休息期间开启门窗及师生进行室外活动有利于室内高浓度的污染物扩散到室外环境。本文的研究为降低教室颗粒物污染和气态污染提供了指导,为准确计算学生颗粒物人体暴露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