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通过观察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ERα基因PvuⅡ和XbaⅠ多态性,探讨其与中枢性性早熟发病的关系;测定ICPP女童血清骨钙素、骨型碱性磷酸酶及NT-proCNP等骨形成标志物的水平,探讨ERα基因多态性对骨形成标志物的影响,以期对ICPP女童的诊断和评估提供有用的分子生物学和生化观察指标。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08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内分泌门诊及住院的ICPP女童100例,初诊年龄4~10.5岁,平均(6.690±1.580)岁,所有患儿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测定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垂体MRI(平扫+增强)、盆腔(子宫、卵巢)、肝脏和肾上腺彩超及骨龄等检查,经过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均符合ICPP的诊断标准[19],同时排除因误服避孕药等引起的外周性性早熟,排除颅内及盆腔、肝脏、肾上腺等部位的占位病变和其他内分泌疾病,如McCune-Albright综合征等引起的性早熟,同时随机选择同一时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女童100例为对照组,均未出现第二性征,生长发育正常,无慢性消耗性疾病,年龄在3.83~10.00岁,平均(5.81±1.12)岁,年龄的差异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t=0.87,P>0.05)。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实验方法 (1)收集ICPP女童和正常健康对照组儿童肘静脉血各6ml,其中3ml血用于分离血清后检测血清骨形成标志物水平;另3ml静脉血以待检测ERα基因PvuⅡ和XbaⅠ多态性。 (2)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方法检测两组女童ERα基因PvuⅡ和Xba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ERα基因PvuⅡ和Xba的基因型分布及P等位基因和X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 (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ICPP女童及正常对照组女童血清骨形成标志物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含量,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生产的Unicel DXI80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测定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素(FSH),雌二醇(E2)等。 (4)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用x2检验检测病例组与对照组基因型频率的分布情况,同时分析基因型之间的交互作用;计算OR值和95%CI,以表示它们之间关联强度;计量资料以((X)±s)表示,呈正态分布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呈非正态分布的用非参数t检验,多组间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ANCOVA)控制协变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多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非正态分布或(和)方差不齐者采用Kruskal-Wills H检验。两两比较方差齐采用LSD检验,不齐者用非参数检验的Dunnett T3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PvuⅡ多态性分析PvuⅡ基因型及P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023,P=0.011;x2=6.938,P=0.011),在ICPP组中,P等位基因频率为40.5%,正常对照组中则为28.0%,OR值是1.750(95%CI1.152~2.659,P<0.05);基因型分布上ICPP组和对照组种分别是Pp基因型与PP基因型所占比例较高,各占特定人群的55%和53%。 2、XbaⅠ多态性分析XbaⅠ基因型及X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1.740,P=0.003; x2=11.408,P=0.001);在ICPP组中,X等位基因频率为42.0%,正常对照组中则为26.5%,OR值是2.061(95%CI1.152~2.659,P<0.05),在ICPP组和对照组种分别是Xx基因型与xx基因型所占比例较高,各占特定人群的48%和58%。 3、PvuⅡ和XbaⅠ多态性组合分析:9种单体型分布经卡方检验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388,P=0.001),ICPP组PpXX基因型构成比(13%)高于对照组构成比(3%),而ppxx基因型构成比(11%)低于对照组(39%)。 4、ICPP组血清骨钙素、骨型碱性磷酸酶、NT-proCNP及IGF-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NT-proCNP与IGF-1水平分别在在TannerⅡ期和TannerⅣ期最高(P<0.05),骨钙素与骨型碱性磷酸酶水平均以TannerⅢ期最高,但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 5、ICPP女童的ROC曲线特征显示,血清骨形成标志物含量对中枢性性早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血清IGF-1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较NT-proCNP、OC与BAP为高。 6、在PvuⅡ基因型分布中,Pp基因型血清NT-proCNP水平高于PP基因型(P=0.011),BAP,OC,IGF-1各基因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NT-proCNP、BAP、OC、及IGF-1水平在XbaⅠ各基因型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ERα基因PvuⅡ和XbaⅠ位点多态性与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可能有关,携带PvuⅡ的P等位基因发生ICPP的相对风险是p的1.750倍(95%CI:1.152~2.659,P<0.05);携带XbaⅠ的X等位基因发生ICPP的相对风险是x的2.061倍(95%CI:1.351~3.145,P<0.05),P等位基因和X等位基因可能是ICPP女童遗传易感性基因,Pp基因型或Xx基因型易于患病,PpXX基因型可能是影响中枢性性早熟的潜在危险因素。 2、ICPP女童血清骨钙素、骨型碱性磷酸酶、NT-proCNP及IGF-1水平增高,血清NT-proCNP与IGF-1水平分别在在TannerⅡ期和TannerⅣ期最高(P<0.05),骨钙素与骨型碱性磷酸酶水平均以TannerⅢ期最高,但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 3、血清骨形成标志物及IGF-1水平对中枢性性早熟均都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敏感度及特异度不一,血清IGF-1较NT-proCNP、OC与BAP其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 4、血清NT-proCNP水平在Pp基因型中的分布高于PP基因型(P=0.011),BAP,OC及IGF-1存PvuⅡ各基因型分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T-proCNP、BAP、OC、及IGF-1在XbaⅠ各基因型分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