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淡水经济养殖鱼类,然而生产实践中广泛使用的团头鲂饲料营养水平与已有实验结果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饲料蛋白水平和是否应用鱼粉的问题上更为突出。因此,本实验根据生产实践和现有的团头鲂相关资料,配制6种不同全植物蛋白水平(22%、24%、26%、28%、30%和32%)颗粒饲料和膨化饲料以及30%蛋白水平的含鱼粉的饲料,通过8周的饲养实验寻找团头鲂生长性能最佳的饲料蛋白水平和适宜的饲料形态;探究全植物蛋白饲料对团头鲂生长性能、消化功能、抗应激性能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团头鲂全植物蛋白饲料的适宜蛋白水平及形态随着饲料蛋白平的增大,不论是全植物蛋白膨化饲料还是颗粒饲料,各组间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P<0.05),并在30%蛋白水平达到最大,而饲料系数则相反,在30%蛋白水平达到最小。本研究发现30%蛋白水平膨化饲料实验组的肥满度与26%蛋白水平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与其他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颗粒饲料组的肥满度随着蛋白水平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并且30%蛋白水平颗粒饲料组的肥满度最大,与28%蛋白水平实验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无论是全植物蛋白膨化饲料还是颗粒饲料,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改变,鱼体粗脂肪和灰分含量的变化不是很明显且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鱼体的水分含量和粗蛋白含量都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变化而呈现相同的趋势,在饲料蛋白水平为30%时到达最大。实验发现饲料蛋白水平为30%时,鱼体的生长状况最好,膨化饲料组的饲料系数低于颗粒饲料组,并且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都高于颗粒饲料组。2.全植物蛋白饲料对团头鲂生长性能和消化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全植物蛋白饲料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形体指标上,全植物蛋白饲料组的脏体比和肝体比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实验组的肥满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全植物蛋白饲料组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肠道淀粉酶活力未见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全植物蛋白饲料组鱼体前肠和中肠肠壁厚度和小肠绒毛密集度没有显著变化,肠道没有出现病理性现象,但是全植物蛋白饲料组鱼体后肠肠壁比对照组薄,小肠绒毛密集度也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3.全植物蛋白饲料对团头鲂抗应激和2种HSP70s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检测抗应激指标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来探究全植物蛋白饲料对团头鲂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全植物蛋白饲料组的粘液和血清溶菌酶活性,血清和肝脏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血清和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都显著增高(P<0.05)。全植物蛋白饲料组的粘液、血清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血清和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是血清和肝脏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全植物蛋白饲料组肝脏组成型HSC70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肝脏诱导型HSP70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