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心脾相关”为理论指导,系统梳理心脾相关论治心衰的研究,归纳总结导师崔向宁教授对心衰病的认识与思考,结合并探析现代研究中心衰与炎症反应、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为后续临床和实验提供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健脾益心方治疗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客观评价该方治疗心衰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最后通过制备心衰大鼠模型,探讨并分析健脾益心方对心衰大鼠肠道菌群与炎症反应的影响,阐明健脾益心方治疗心衰的作用机理。方法:1.临床疗效评价:纳入中医辨证为心脾两虚、水瘀互结的慢性心衰患者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心方,疗程8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Lee氏心衰计分、中医证候积分、NT-pro BNP、6MWT、hs-CRP、心脏超声指标、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等疗效指标以及肝肾功能、血尿便常规等安全性指标进行观察并记录,最后进行统计分析。2.动物实验研究:筛选SD大鼠50只,制备并建立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诱导的心衰大鼠模型,按假手术组、模型组、健脾益心方组、DMB组进行分组干预,连续4周。取材前测定大鼠心脏超声指标,取材后通过心肌HE染色、Masson染色情况、Western Blot、免疫组化、16Sr DNA测序、LC-MS等方法检测心肌病理、纤维化程度、炎症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等指标。结果:1.临床疗效评价:在心功能疗效的评价上,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85%和78.79%,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在Lee氏心衰计分、中医证候积分、NT-pro BNP、hs-CRP、6WMT、MLHFQ上,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发现,试验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心脏超声参数(LVEF、LVD)比较上,两组治疗前后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组间比较时,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该实验结果也证明,治疗前后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研究:首先,健脾益心方可明显改善心衰模型大鼠的心功能,包括升高LVEF、FS、降低LVIDs(P<0.05),但对降低LVIDd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还能改善损伤的心肌细胞形态、降低心重指数,减轻心肌纤维化。其次,16s r DNA测序结果显示,健脾益心方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心衰模型大鼠降低的菌群多样性,在门、纲、目、科、属、种等不同分类水平上对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尤其是ACE、Chao1、Shannon、Simpson指数的明显升高;LEfse分析发现,代表健脾益心方组菌群结构特征的细菌标志物为Oscillospirales、Eubacterium coprostanoligenes group、NK4A214 group,而且健脾益心方组在Organismal Systems、Metabolism、Cellular Processes等方面功能基因的优势更明显。健脾益心方对TMAO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还能恢复心衰大鼠受损的结肠组织形态,并提高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这提示健脾益心方对肠道屏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第三,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健脾益心方能够降低心衰大鼠NLRP3、ASC、c-IL-1β、IL-1β、NF-κB、TNF-α、IL-6等炎症因子蛋白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除TNF-α外,其他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还可抑制TGF-β1/Smad3通路的激活,减轻心肌纤维化。结论:1.理论研究表明,基于“心脾相关”论治心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应运而生的健脾益心方立方依据充分,且现代研究证实心力衰竭与炎症反应、肠道菌群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也为之后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途径干预心衰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临床疗效评价表明,健脾益心方能够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活动耐量及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减轻炎症,且无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3.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健脾益心方可以改善心衰大鼠的心功能、延缓心肌纤维化进程,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及代谢物、保护肠道屏障、抑制NLRP3介导的炎症反应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