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徐氏抑肝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客观评价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方法:选取2018.11-2020.0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住院及门诊病人75例,实际入组共患者74人,脱落1人。西医诊断为IBS-D,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证。按就诊顺序遵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抑肝健脾方组(炒白术15克,炒白芍15克,炒陈皮10克,炒防风10克,党参15g,茯苓15克,乌梅10克,黄连3克,煨木香10克,蝉衣6克,炙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200ml早晚各一次),穴位贴敷组(选穴下脘、神阙、气海、关元、双侧天枢);药物组成(每次用量约5克):吴茱萸10~20份、肉桂10~20份、丁香8~15份、白芷8~15份、细辛8~10份、川椒8~10份,以姜汁调和。每天1次,每次8h。),抑肝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组。观察疗程共为4周(28天),治疗前后及治疗2周(14天)后为疗效评价点,疗程结束后4周以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价复发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SSDPRO积分、IBS-QOL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一般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如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程度等均具有可比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做比较。2.临床疗效比较:抑肝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组痊愈2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00%:抑肝健脾方组痊愈2例,显效2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95.83%;穴位贴敷组显效2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0.00%。三组间两两比较,提示穴位贴敷组较其他两组有明显差异性(p<0.05),抑肝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组与抑肝健脾方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3.临床症状比较:三组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总体改善情况为抑肝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组>抑肝健脾方组>穴位贴敷组(p<0.05)。主症方面,在腹痛/腹部不适、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方面,抑肝健脾方组和抑肝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组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穴位贴敷组(p<0.05);大便性状方面,抑肝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组与抑肝健脾方组、穴位贴敷组比较疗效最优,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便次数改善方面,三组疗效接近(p>0.05);次症方面,在肠鸣矢气、情志异常方面,抑肝健脾方组、抑肝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穴位贴敷组(p<0.05);在食欲不振方面,抑肝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组疗效最好,其次为穴位贴敷组(p<0.05);在腹胀、倦怠乏力、排便不尽感方面三组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4.SSDPRO积分比较:抑肝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组在整体维度中均优于其他两组,尤其对于F2疼痛与不适、F3消化功能、F4大便情况、F6心理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抑肝健脾方组在F2疼痛与不适、F7社会关系改善程度与抑肝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组无明显差异(p>0.05);穴位贴敷组在F8医疗方面优于抑肝健脾方组(p<0.05)。5.IBS-QOL积分比较:抑肝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组在焦虑不安(DY)、行为障碍(IN)、挑食(FA)、社会功能(SR)四个维度改善情况最佳(p<0.05);抑肝健脾方组较穴位贴敷组在健康忧虑(HW)、人际关系(RL)两个维度更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穴位贴敷组在躯体意象(BI)维度优于抑肝健脾方组(p<0.05)。6.药物复发率比较:三组复发率:抑肝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组(16.0%)<抑肝健脾方组(41.7%)<穴位贴敷组(72.0%)7.药物安全性比较:穴位贴敷组中有2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为贴敷局部出现皮肤瘙痒,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抑肝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组中有1例患者发生轻度不良反应,同为贴敷局部皮肤瘙痒,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3例均为轻度,患者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完成研究疗程。结论:徐氏抑肝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可更有效改善腹痛、情志异常、大便不尽的临床症状,对于消化功能、心理健康、行为认知、人际交往主要方面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安全性高,降低临床复发率的特点,值得推广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