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完善,中气学说已形成一个著名的学术流派,其中以“中气”学术思想为主流及辨证思维方法的要属清代黄元御。黄元御受《内经》影响,力倡天人相应,重视中气的生化、斡旋气血阴阳升降功能,在人身中的重要作用。黄元御在具体临床运用中,以中气的生化、斡旋气血阴阳升降的思维方法多与自拟方结合运用,而用阴阳交感升降理论结合运用经方,则浅显易懂,更方便加深了从阴阳升降交感方面对经方的理解与运用。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以黄元御《四圣心源》中气论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经方运用研究。通过对黄元御《四圣心源》中气理论的研读,以中气的生化、斡旋气血阴阳理论分析阐释人体生理、病理。结合传统文化中老子“三生万物”思想、儒学“中庸”思想、太极学说的“和谐思维”与中医学“中气学说”以及医学经典中“中气”的相关论述,浅析中气理论形成的哲学源流与医学背景。参照各家医案以真实病例为主,用实际病例把经方运用与黄元御中气理论的辨证思维相结合,了解中气学说在治疗中结合经方运用的情况,了解黄元御“中气学说”在疾病过程中生化、平衡五脏之气的作用,在论治复杂疾病中独特的斡旋作用,以中气的生化、斡旋气血阴阳升降交感理论为辨证思维方法结合经方的临床应用。研究内容:第一章综述黄元御重视中气理论,探讨生理病理,尤重中气;中气是脏腑之本、中气虚衰,百病丛生;调补中气为治病之宗等。第二章从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哲学、医学两方面探讨中气理论形成的哲学源流与医学背景。第三章探讨中气生化及斡旋气血阴阳的辨证思维,以中气为核心,融气血阴阳辨证及兼夹水、火、湿、痰、饮、瘀、郁、痞八证为一炉,以人身六部定病位,阐明人身气化之理,以气机的升降浮沉与经方应用相结合,使中气为核心的辨证思维方法,在临床上可用。第四章以中气为化源及动力下,中气生化及斡旋血阴阳循环于上焦火部、中焦水火平衡部、下焦水部、左血部、右气部、身体外围营卫部身体六部之间,的辨证思维方法参以真实病案结合经方应用。第五章中气生化斡旋气血阴阳功能结合经方运用总结。研究结论:“中气”为天地之气交达到“中和”状态下的运动化合之气,中气为土气,涵盖脾胃之气但不完全等同于脾胃之气,“中气”属于哲学范畴,是哲学中的“中气”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人体就是以中气为动力和核心,心肾为升降两极,肝肺为升降之翼佐,营卫为中气之外围的气机循环。中气只有在这种“中和”状态下才能使气血阴阳生化和运动平衡,倘若中气虚衰则升降窒塞而百病丛生,黄元御说:“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则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则血病,肺金右窒而气病。”等等疾病的发生。在以中气为核心的辨证思维理论中,气、血、阴、阳,各自不足都可以小建中汤为主方加减化裁应用;在气血阴阳循行于各部之间产生的病理变化选择相应的经方运用,其中,治上焦病结合运用以温阳宣通类方剂如桂枝甘草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为多;治中焦疾病结合运用和济水火升降的以半夏泻心汤为主的三个泻心汤的为多;治疗下焦水部疾病结合运用温升肾水的,肾气丸、真武汤等方剂偏多;治疗左肝血部疾病,结合运用温升肝木的如温经汤等方为多;治右肺气部疾病结合运用和解枢机,凉降肺气的如大、小柴胡汤等方剂为多;另外根据气血阴阳循环的时间辨证以及象辨法,在临床上可以在症状不明显的病人,收集到重要病情资料,为更好的分析疾病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法,而且为用药也提供了依据。用中气辨证思维与经方运用相结合解释应用经方,方便辨证论治,加深对经方从气机升降方面的理解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