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非线性光学活性分子及其交联型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f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反射型聚合物波导电光调制器及相关器件的研制”的部分工作,主要从事相关材料的制备及其器件化的研究,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概括如下:1)合成了4种NLO功能团分子,其中2种为新的化合物。它们具有下列特征:(1)电子给体、包括-N=N-双键和-CH=CH-双键在内的复合π电子共轭桥及迄今为止性能最好的强吸电子受体TCF构成的推拉型共轭体系。(2)共轭桥中引入了电子离域化能适中,在有效提高材料的光学活性的同时使分子仍保持一定的热稳定性的噻吩环。(3)引入了防止分子间静电相互作用(偶极相互作用)的位阻基团丁基、乙酰氨基,有效防止了分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显著提高了材料在溶剂或聚合物基质中的溶解度和可加工性能。 2)探索了多种制备高电光活性发色团分子的方法,建立了一条合成含偶氮噻吩共轭桥的高电光活性发色团分子的新路线。在新路线中将硝基化合物用SnCl2·2H2O还原后得到四氯化锡络合物,然后不经分离,直接与NaNO2进行重氮化反应,再与各种苯胺类物质偶合得到了偶氮苯基噻吩甲醛及其衍生物,此方法合成步骤简单,产率高,为发色团的大量合成并进行器件化研究提供了可能。 3)在电光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方面:以三乙醇胺(TEA)和聚苯胺-双酚A缩水甘油醚(BPAN)作为交联剂,制备了四种含有新型偶氮功能团的交联聚氨酯薄膜,同时通过对交联聚氨酯薄膜的聚合速度、极化效率、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热取向稳定性等性质的深入研究,得到了以BPAN作为交联剂的交联聚氨酯体系在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性能优于以TEA作为交联剂的交联体系的结论。在聚合物中发色团的数密度约为DR-1/PMMA体系发色团的数密度的1/2的情况下,BPAN作为交联剂的聚合物体系的d33值比DR-1/PMMA体系高近13-15倍,最高达到了80.6pm/V。 4)提出以含有可交联基团的聚合物作为交联剂的合成交联型聚合物的新思路。(1)合成了含有-OH的四种聚甲基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对聚合物的溶解性、成膜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筛选出溶解性和成膜性较好的PolymerⅤ作为进一步聚合反应的交联剂。(2)以PolymerⅤ作为交联剂,制备了两种含有新型偶氮功能团分子的交联聚氨酯薄膜,并用红外光谱跟踪了聚合物的交联过程,发现这一交联体系的交联速度远远低于以三乙醇胺(TEA)作交联剂的体系,而略高于聚苯胺-双酚A缩水甘油醚(BPAN)作为交联剂的交联体系。(3)PolymerⅤ作为交联剂,制备了两种含有新型偶氮功能团分子的极化交联聚氨酯薄膜,并研究了聚合物的极化效率,发现用PolymerⅤ作交联剂的交联体系极化效率高于用TEA作交联剂的交联体系的极化效率,与BPAN作为交联剂的交联体系极化效率相近。(4)采用PolymerⅤ作交联剂,制备得到的聚合物Ⅸ和Ⅹ的薄膜膜质均匀,薄膜的光学质量可满足器件化要求。
其他文献
学位
本文共合成了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含四氢吡咯结构的手性亚胺联萘酚氧基锌络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和EA进行了结构鉴定,并进行了催化外消旋丙交酯开环聚合的研究。此外,利用本组
学位
基于分子间静电吸附作用的层层组装(LbL)技术用于制备平面多层薄膜以及在三维水平上制备中空微胶囊,提供了一条利用分子聚集体获取新型材料的简便有效的途径。本论文利用静电
本论文首先综述了分子性铁磁体的设计途径以及最新研究进展,随后报道四个已知化合物和10个新型化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以及相关性质的研究。配合物[Cu(phen)Cl(OH)]2·4H2O1含
β-氨基酸衍生物通常是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的,存在于许多天然产物中。因此,β-氨基酸衍生物引起了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β-氨基酸衍生物的不对称合成已经成为有机化学
有机小分子催化的反应方法学研究在近几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今不对称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Baylis-Hillman反应的发展却远没有完善,还
学位
本论文首先研究了Ni、Zr分别对Ti-V-Cr固溶体储氢合金中Cr和Ti部分取代的影响,得到了性能良好的Ti0.17Zr0.08V0.35Cr0.10Ni0.30基质合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Mn、B、Fe、C
本论文以含氮杂环为构筑元件在溶液或水热条件下组装合成得到了10个有机—金属化合物.这十个化合物都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测定.此外还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红外
本论文从改善催化剂中的两种成分载体和铂颗粒入手,摒弃传统碳黑,采用新型的碳纳米管为载体,通过调控碳纳米管的功能化程度实现了对活性组分铂纳米颗粒大小和分散度的控制,并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