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巴文字的结构问题,涉及文献用字的训诂考释、文字系统的定性归类、渊源流变、识字传承、改革整理和规划等,所以自从东巴文字学1930年代以来,章太炎、方国瑜、闻宥、李霖灿、傅懋勤、周有光、和志武、李静生、王元鹿、喻遂生、郑飞洲等学者已经广泛展开研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结论和观点。以往的东巴文字学研究中,这些结论和观点多被作为研究背景而进行简单的平面描写和介绍,而且对于很多学者及其研究成果的评价并不充分。而本论文采用文字学史的立体研究,深入探讨这些结论的生成背景,重新认识相关学者和著作的价值,不但有利于总结既往的东巴文字学史,而且研究范式的分析,对未来的研究也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通过从学者自身理论的完足、研究动机、研究方法、研究背景的方面,分别分析和评论了章太炎、方国瑜、闻宥、李霖灿、傅懋勣、周有光、和志武、李静生、王元鹿、喻遂生关于东巴文字结构的观点。通过相关特征的深入探究,我们将上述学者作了流派上的划分,即方国瑜、闻宥和李霖灿、傅懋勣周有光、和志武和李静生、王元鹿和喻遂生等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各派学者对于东巴文字结构特征如复合字形、字形变异等现象的理论处理,指出各家理论的自足性。同时,通过对研究取材方法的分析,我们重新挖掘和评价了闻宥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结合整个学术背景的分析,发现不同的研究目标会导致不同的研究风格和流派,而流派的最终形成还取决于时代风气的推动和学者自身团队的积极建构。我们认为,东巴文字研究的新进展,离不开明确的问题意识,也离不开高校研究机构、本族研究院所和其他学术队的参与。本文的创新在于,立体展示了学者结论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具体产生机制,首次从文字结构角度对东巴文字学史的流派进行了梳理,在梳理过程中挖掘了闻宥等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地位。另外,本文附录将本文涉及的学术历史制为年表,提供了翔实的东巴文字学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