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深处的一声叹息——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及其构成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someboy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主要探讨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及其构成.她小说中的代表作几乎全是悲剧,她以独特的视角挖掘着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具体而言,张爱玲小说中悲剧意识的表现在:一、对人性的劣根性和弱点的探索;二、对情爱的虚无和无爱的婚姻的探索;三、对人生虚无、渺茫、甭屑状态的感悟;四、对中国女性在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悲剧命运的关注;五、通过自然中的荒凉意境和对色彩、音乐的独特感觉来映衬、强化人生的"苍凉".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由多种因素构成:一是膨胀的物欲;二是变态的情欲;三是不彻底的性格;四是个人的渺小和命运的难测;五是病态的社会.考察作家本人的悲剧意识,可知中西糅杂的动荡社会是悲剧意识构成的环境因素;中西方文学中的悲剧意识是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构成的文化因素;个人生活的"体验"是作家悲剧意识的直接来源.解读张爱玲的作品,不难发现,她的作品显示出的传统生命模式沉溺者的内在"苍凉".她倔强奋斗的言行中充满了内心的矛盾,悲悯苍生而又元可奈何.张爱玲小说独特的悲剧意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其他文献
该文首先提出印象派与野兽派作为现代绘画艺术的代表流派,通过对这两个流派活动期间出现的代表性画家的艺术理念的描述,揭示他们为绘画艺术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型作出的贡献,指
作文的评价,传统的做法是教师评、教师改。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教师耗时费力不少,辛辛苦苦地圈点勾画,打错别字,写眉批,写总批,甚至连标点符号都要批改,每一页都画得红红的。笔
期刊
在反思“文化大革命”、寻求民族文化身份的背景下,中国民众开始了对传统革命文化集体记忆的再次聚焦与重构。“伤痕文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借助文学的优势和功能对中华民族有
弗拉吉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是当代著名的美籍俄裔小说家.纳博科夫虽已去世,但其声誉仍在不断增长.在国外,研究他的著作已经很多.纳博科夫学会已在堪萨斯大学成立,自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