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中,经济学家在分析人的行为时往往采用理性的行为模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随着金融成为经济的中心,许多专业人士发现金融投资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有悖于经典金融理论的现象——异常现象(Anomalies)。在《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中,钱颖一指出:理论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为解释现实的进一步理论提供参照系。因此,当传统的金融学理论无法有效地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时,这意味着新的理论要诞生了。 1979年,Daniel Kahnemann和Amos Tversky在《计量经济学》期刊上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预期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它也标志着当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之——行为金融学的诞生。于是,在金融研究中,一种新的分析范式也随之应运而生。 当然,新的理论或分析范式的意义不在于理论或范式本身,而在于它对现实中经济现象给出有力的解释。在经典金融学成为主流金融学之后,金融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异象,比如Friedman—Savage难题、私房钱效应、资产组合选择问题、股权溢价之谜和红利之谜等等。面对这些异象,经典金融学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不过,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会计理论对这些异象给予了充分有效地解释。这成为了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所谓心理会计是指个人和家庭在对金融活动进行组织、评估和跟踪时所使用的一套认知行动计划。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这一概念是由Tversky和Kahneman(1981)首先提出的,之后,Thaler(1985)正式提出了心理会计(Mental Accounting)的概念。本文在介绍行为金融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心理会计理论,应用心理会计理论有力地解释了金融异象。文章最后通过比较经典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指出行为金融学特别是心理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