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增长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贸易额不断攀升,贸易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这种贸易结构的高度化不断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比如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出口商品结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贸易条件仍需要改善等。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低加工附加值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日益拉大,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所以,中国贸易结构不可能长期稳定在现实的结构水平上,它必定要发生转变,顺应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才能形成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开创新的对外贸易局面,促使对外贸易不但继续发挥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而且获得日益增多的贸易利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对在西方国家产业内贸易理论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同时,通过对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细分,深入研究影响我国水平差异产品与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认为,产业内贸易已成为发达国家之间相互分工协作的主导形式和发达国家参入国际分工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工协作的新形式。产业内贸易促进新兴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增长前景,产业内贸易能促进规模生产、提高消费者的效用和生活水平。本文研究产业内贸易理论,分析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各种因素,最终目的是为了探索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期能够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为政府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尤其是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加有意义的建议,力求对我国的贸易结构提升和较多贸易利益的获取提供有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