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与内镜特点目的:总结3例罕见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与内镜特点。方法:临床总结,描述内镜下特点,治疗体会,家系调查、随访观察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预后。
结论: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多属散发,为胚胎期血管分化发育障碍所致,病变主要表现为皮肤和胃肠道的海绵状或毛细血管状血管瘤。临床上常表现呕血、便血以致引起贫血,及皮肤、胃肠道蓝色橡皮样疱痣,预后良好。临床上消化道出血、贫血、皮肤及胃肠道见典型蓝色橡皮样疱痣应高度怀疑此病。
第二章散发性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与TIE2基因突变的关系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BlueRubberBlebNevusSyndrome,BRBNS)为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又名Bean综合征。其特点是多器官多发性的静脉畸形,皮肤和胃肠道是较普遍的病变部位,临床特点为皮肤上直径约0.5-1.0cm,蓝黑色,如橡皮柔软的血管瘤,胃肠道粘膜静脉畸形,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和继发性缺铁性贫血,该症状出生时即可存在,持续终身。该病极为罕见,发生率仅为1:14,000,多为散发性,但也有少数可表现为常染色性显性遗传。有文献提出该疾病可能与第9号染色体短臂点突变有关,但致病机理并不明确,定位并克隆其致病基因有望阐明该疾病的分子基础和发病机制。
从临床特点来看,静脉畸形是BRBNS的主要特征。已有的研究表明家族性静脉畸形与TIE2基因的突变有关。TIE2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定位于9p21.2,其主要功能是在胚胎血管发育和多种病理状态时的血管生成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导致病理变化的主要机制有TIE2基因突变使TIE2磷酸化作用增强,从而使血管内皮细胞与管周平滑肌细胞数失调,出现静脉畸形。故TIE2基因的突变是否可以导致BRBNS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2004年,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合作,收集了三例散发性BRBNS患者,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对其第9号染色体TIE2基因外显子进行测序。结果三例散发性BRBNS的TIE2基因检测,其中一例BRBNS病例中发现其TIE2基因的3号外显子79bp处有C591T的杂合性碱基改变,选取50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进行扩增测序,发现有9名正常人存在此种突变,但该突变不引起相应的编码氨基酸的变化,提示C591T的杂合性碱基改变为单核苷酸多态(SNP)。除C591T之外,在三例患者中未发现其他TIE2编码区突变,故我们推论散发性BRBNS可能与TIE2基因突变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