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长江口、黄河口及邻近海域作为研究区域,自2010年-2011年进行五个航次的走航观测,采集表层水样及表层沉积物样品,同时测定了各种水文参数。选择重金属元素Cu、Pb、Cr、Cd、Zn、As、Hg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长江口、黄河口及附近海域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分析重金属在入海过程中的河口行为,并对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结果可以为解释重金属在河口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河口及近岸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在长江口河海混合过程中,溶解态Zn、Hg表现出添加行为,Cu、Cd分别在盐度0-15、10-20表现出添加行为,As在6月盐度为10-25的区域呈现清除行为,在8月表现为添加行为。(2)2011年5月黄河口溶解态Cu、Pb、Cr、Cd、Zn、As、Hg的平均含量为12.47、2.30、9.89、0.23、15.72、2.84、0.098μg/L,8月的平均含量为11.62、2.17、2.09、0.24、6.95、2.51、0.047μg/L。整体上5月较8月有更高的溶解态重金属含量,Cu、Pb、Cd、As的含量变化不明显,Cr、Zn、Hg的变化显著。(3)2011年6月长江口颗粒态重金属的含量高于8月,6月颗粒态重金属的含量随盐度的变化不大,随SPM的变化有较为明显的颗粒物效应,8月颗粒态Cu、Pb、Zn与盐度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011年5月黄河口颗粒态重金属的含量高于8月的含量,盐度和SPM均是影响黄河口颗粒态重金属含量的重要因素。(4)2011年6月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颗粒态重金属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而8月相关性较差,说明不同季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颗粒态重金属的来源有较大差异。2011年黄河口不同季节的颗粒态重金属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它们具有相似的来源和行为。(5)整体上,长江口和黄河口重金属的固液分配系数比较稳定,盐度和SPM均不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6)2011年8月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相对含量基本保持稳定。粒径会显著影响重金属的含量,中值粒径越小,重金属的含量越高。(7)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黄河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时,大部分站位没有受到污染,仅个别站位受到Cr、Hg(长江口)、As(黄河口)的污染。(8)黄河下游水体中溶解态Cu、Pb、Cr、Cd、Zn的含量变化范围为未检出-7.15、未检出-2.50、未检出-1.07、未检出-0.16、未检出-9.64μg/L。流量与含沙量显著相关,随流量的增大,含沙量增加。溶解态Cu、Pb、Cr、Cd、Zn的年输送通量分别为46.90、8.68、7.56、1.60、41.74t/a,除溶解态重金属的含量未检出的月份,溶解态重金属的月通量与流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