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材料凭借其低成本、高利用率、低污染等优点成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发光层材料的主要候选者。近几年,双发射TADF分子材料逐渐出现,并在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WO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材料凭借其低成本、高利用率、低污染等优点成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发光层材料的主要候选者。近几年,双发射TADF分子材料逐渐出现,并在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WOLEDs)、力致变色(Mechanochromic Luminescence,MCL)发光二极管等器件中具有极大应用潜力。但目前报道的具有双发射特性的TADF材料仍然十分有限,能应用于器件的更是少之又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发光机理尚不明确,发光机制的理论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分子结构与发光性质的关系,为新型多功能分子设计提供重要参考。本论文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了溶液(甲苯、苯)和聚集状态下具有双发射现象的TADF分子的发光特性,并对其内在发光机理进行解释。利用极化连续介质模型(Polarizable Continuum Model,PCM)方法和量子力学/分子力学结合(The Combined Quantum Mechanics and Molecular Mechanics,QM/MM)方法分别模拟分子所处的环境。通过研究分子的激发态几何结构、电子结构以及激发态动力学性质,揭示了双发射TADF分子的发光机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分子间氢键导致的TADF分子双发射。该工作选取带有分子间氢键的SOBF-OMe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与不存在分子间氢键的SOBF-H进行比较。SOBF-OMe分子在聚集态下具有瞬时荧光和TADF特性,而SOBF-H分子在溶剂态和聚集态下均只观测到瞬时荧光。通过计算发射波长发现,SOBF-OMe的单分子在聚集状态下的波长与实验中检测到的瞬时荧光波长相吻合,间接证明TADF不是由单个SOBF-OMe分子产生的。通过计算SOBF-OMe单分子在甲苯和聚集态下的激发态性质和衰变速率,说明在聚集态下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可以限制分子的几何变化,一定程度上减小了S1和T1之间的能隙(△EST),但仍然大到无法完成上转换,这也证明单个SOBF-OMe分子无法产生TADF发射。选取不同的二聚体进行模拟,发现带有分子间氢键二聚体的波长可以和TADF波长相吻合,而SOBF-OMe中没有分子间氢键的二聚体和SOBF-H的二聚体无法得到TADF发射峰,表明没有分子间氢键的二聚体无法产生TADF。以上结论说明带有分子间氢键的二聚体可以诱导TADF发射。(2)双重构象导致的TADF分子双发射。本工作选取CPz P和CPz PO为研究对象。其中CPz PO分子在苯溶液和晶体状态下均具有双发射峰,且在晶体状态下表现出TADF特性,CPz P分子在苯溶液下具有双发射峰,在晶体状态下只有TADF发射峰。结合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两个分子均具有准赤道(quasiequatorial,eq)构象和准轴向(quasi-axial,ax)构象,且能够利用颜色互补实现单组分白光发射。CPz PO分子在基态时,ax构象更加稳定,根据基态的势能面可以推测这两种构象在基态均可以稳定存在,准赤道构象的发射峰可以通过由基态直接激发或者准轴向构象的激发态变换产生,实现双构象发射;CPz P具有类似的构象变换特征。此外,基于实验猜测,分别计算了聚集态下单分子与带有分子间氢键的二聚体的能级分布以及发射波长,发现聚集状态下单分子与二聚体的相关数据差别较小,否定了分子间氢键对双发射的影响,进一步确认双发射的来源是由于双构象引起的。本论文共有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论述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展历程、器件结构以及发光原理,并简单论述发光层材料的发展进程和具有双发射特性的TADF发光材料的发展进程。第二章简要介绍了本论文所用的理论方法,包括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D-DFT)、量子力学/分子力学方法以及计算辐射跃迁速率和无辐射跃迁速率的理论方法。第三章证明了分子间氢键导致的热活化延迟荧光双发射现象。第四章研究了具有双重构象的热活化延迟荧光分子的双发射机理,解释不同构象间的转换是实现双发射的关键。第五章对本论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为后续工作提供指导。
其他文献
有机材料与硅表面的共价键合作为一种连接生物分子与微电子学的很有发展前景的方法,一直是表面科学中最有吸引力的课题之一。过去几十年来,硅凭借其强度高、热膨胀系数小、导电性好等优异性能,在微电子学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能源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传统半导体材料的光学和电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人员利用有机分子对硅表面进行修饰,将有机分子独特的光学、电学和生物学等功能移植到半导体表面
本文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方法构造了两种基于拓扑绝缘体范德瓦尔斯异质结构的光电探测器。之后研究了它们在近红外区域的光学探测能力。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基于Bi2Te3/Ge异质结构光电探测器众所周知,在推进信息时代的过程中,半导体材料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锗作为第一代半导体材料之一,在电子技术早期的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锗被用作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的衬底材料
长期以来域外国家对中俄实施各种敌对抵近侦察(HCR),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并已经提升到“侦察威慑”的理论层次,且呈现体系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分析了HCR的威胁、效能机理、技术原理、认知局限性,以及DHCR(拒止敌对进近侦察)传统措施的局限性和认知误区。以电子侦察在电子战中的应用和HCR/DHCR中的雷达反侦察为例,从夺回DHCR中的制电磁权及遏制HCR任务的角度出发,针对性地提出了电磁域主动防御的
顾泠沅曾说:“学习数学要吃‘三个馒头’,前两个馒头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最后一个馒头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下的高中生往往认为前两个馒头更关键,忽视了对第三个馒头的咀嚼。高中阶段数学学科更为抽象,学生往往无法理解问题本质,也就谈及不到问题的发现与提出了,这与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相悖。直观的几何图形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发展数学问题意识的基石。同时,直观想象素养能够帮助
具有单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石墨烯(Graphene)自2004年在实验上被发现以来,其电学性质被广泛研究。然而其零带隙的特性,使其场效应晶体管的电流开关比小于100,导致石墨烯在半导体领域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后,科研人员发现将石墨烯与其他的二维材料构成异质结可以带来有趣的电子特性,并且这些新颖的异质结在纳米电子器件领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基于其构成方式不同,异质结主要归为两类:纵向异质结和横向异
利用外场调控碰撞诱导分子空间取向和定向的研究近年来广受关注,众多物理学家及化学家们探究了在不同的外场调控下的碰撞过程对于分子取向和定向影响。碰撞过程一般发生在离子与原子或分子之间、原子与原子或分子之间,了解这些碰撞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相关分子反应动力学信息。不同的激光脉冲对于分子取向和定向的效应是不同的,脉冲波形、场强以及脉冲持续时间等都是影响取向和定向的重要因素。探究分子的取向及定向不仅有助于实现
众所周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是现代化建设当中一项必要的政治任务。伴随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率显著提升,城市规划结构也随之发生历史性变革。当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已由此前的快速发展转变为稳步发展、已由速度要求转变为品质要求、已由非专项水利工程转变为专项水利工程。针对水利工程建设中潜在的一些问题,诸如原有城市用地丧失、水利工程周边地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空气质量明显下降等,大力推进新型水利工程建设向生态环
传统拉曼光谱技术是通过对比入射光与散射光的频率来分析物质结构,但是极低的散射光强度限制了传统拉曼光谱技术的发展。为了解决传统拉曼光谱技术存在的问题,获得被测物质结构稳定的拉曼信号,科研工作者们提出了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能否获得稳定的拉曼信号是衡量SERS基底性能的标准,然而随着SERS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不断发展,传统基底的缺点日益暴露出来。比如贵金属基底稳定性差,半导体基底灵敏度低,
随着单分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科研工作者不仅可以设计具有不同功能的单分子器件,而且可以在分子结的组装过程中对其电输运性质进行实时测量,这为进一步提高单分子控制技术和理解分子结的形成过程提供了可能。因此深入探寻分子器件的电输运性质在分子结组装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内在机制,不仅对设计制造稳定性高、集成性能好的分子器件至关重要,而且可以在单原子分子层次上理解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进一步实现原子分子体
显微图像中红细胞分类对贫血、疟疾、骨髓瘤和溶血病等相关疾病的鉴定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疾病的诊断目前通过人工操作完成,由专业医生用显微镜找到合适区域后,根据红细胞的形态学及数量等特征对外周血红细胞进行分类和识别,检查是否出现异常红细胞。显微镜视野下红细胞数量巨大,人工检查方法只能对患者的红细胞情况进行粗略的观察和统计。同时该方法也暴露了红细胞检测的弊端:a.人工成本高;b.效率低;c.人工操作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