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蒙古族高血压患者与蒙古族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差异,探讨蒙古族高血压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从肠道菌群的角度为蒙古族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为蒙古族高血压的防治寻求新的靶标。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蒙古族高血压患者21例及蒙古族健康人15例,所有个体均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周边牧区,采集所有研究对象血液及粪便样本,对血液样本进行生化指标测定,同时通过16Sr DNA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进行测序,分析蒙古族高血压患者和蒙古族健康人之间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1.蒙古族高血压组较蒙古族健康对照组sobs指数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通过对比Shannon、simpson、chao、ace、coverage等17个Alpha指数发现,高血压组与对照组Alpha多样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显示,两组人群肠道菌群的Bet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2.在门水平上,蒙古族高血压组较蒙古族健康对照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丰度增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蒙古族高血压组较蒙古族健康对照组Patescibacteria菌门的丰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属水平上,蒙古族高血压组与蒙古族健康对照组相比,Bifiobacterium(双歧杆菌属)、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大肠杆菌-志贺氏菌)、Weissella(魏斯氏菌属)等菌属数量减少,Prevotella_2菌属数量增加,其中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种水平上,蒙古族高血压组与蒙古族健康对照组相比,Bacteroides vulgatus(普通拟杆菌)数量增加,而Lactobacillus ruminis(瘤胃乳酸杆菌)、Escherichia Shigella(大肠志贺氏杆菌)数量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个来自球菌科Subdoligranulum属中的新菌种在蒙古族高血压组中的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蒙古族高血压患者与蒙古族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在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覆盖度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人群肠道菌群的物种组成及结构不存在明显差异。2.蒙古族高血压患者与蒙古族健康人相比存在肠道Patescibacteria菌门、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的数量显著减少,以及一个来自Subdoligranulum属中的新菌在蒙古族高血压患者肠道中数量明显减少,上述菌落的减少可能参与并影响蒙古族高血压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