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问题是全世界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出生率普遍偏低,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出生率也持续低迷,其中,日本更是典型的少子老龄化国家。日本的未婚晚婚甚至不婚人群增加、已婚夫妇生育能力低下等现象,导致日本出生率持续下降,劳动力人口锐减,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冲击。自1975年以来,日本的总和生育率连续下跌,2005年达到1.26成为历史最低,此后出现回升,2016年达到1.4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分别实行了放任性政策,“晚、稀、少”政策,并在1982年正式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人口增长方面,19世纪70年代以后,总和生育率快速下降,1993年低至1.80,2015年下跌到1.047。近年来,人口老龄化严重、出生率持续下降、出生性别比失衡、独生子女家庭风险增大等人口问题日益严重,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因此,我国依次开放了“单独二孩”政策和“全面二孩”政策,但没有获得预期效果。日本政府从1989年的“1.57冲击”开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解决少子化问题,树立了社会照顾和尊重主体权利的育儿政策理念,主张政府、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进行育儿支援,创建共担育儿责任的社会。另外,日本政府逐渐建立起包括政府支持、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在内的育儿政策体系,形成由行政机构和儿童福利设施组成的独特的育儿政策实施机制。与之相反,目前,中国的育儿政策依旧强调家庭的首要性,将大部分育儿责任负担给家庭,却没有对家庭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支持。另外,虽然实行“全面二孩”政策,但没有制定与之相配的完善的辅助措施,导致政策效果不佳。加之工作环境不利于女性兼顾工作与家庭、社会组织参与度不够、男女责任分工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生育率难以提高。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我国和日本育儿政策的背景、研究意义,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其中国外文献以日本为主,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说明全文运用的理论基础,即公共治理理论和家庭生育理论。第三部分,首先,以战后时期、福利国家体制时期和安倍政权时期三个历史阶段为序,阐述日本育儿政策的演变过程;其次,通过理念、体系和实施机制的介绍,来说明日本育儿政策的现状,其中育儿政策体系分别从政府的支持,社会的支持和家庭的支持三个角度展开,育儿政策实施机制主要包括行政机构和儿童福利设施两方面内容。第四部分,对日本育儿政策进行评价,论述日本育儿政策的四个特点和三个问题,同时从政府、社会和家庭三个角度对问题的成因展开进一步分析。然后,在前文基础上总结日本对中国育儿政策的启示。第五部分,结合我国政策环境现状,分析我国育儿政策存在的问题,并论述完善我国育儿政策的建议,即以建立多元主体相互配合的育儿支持网络为中心,提出四点具体实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