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是人类走向定居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一步,这里积淀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印记,保存了精华,也残留着糟粕。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新陈代谢中,乡村社会在变革与阵痛中,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新文化运动以来,作家们自觉关注农村社会,记录社会变迁和普通人的遭遇、情感和心理变化。作为描写农村生活“铁笔圣手”的赵树理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农民代言的创作中,凭借着对乡村文化的熟稔,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时代变迁、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这些作品在真实表达农民的愿望和心声,站在农民的立场、以民间的情怀自觉地践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的同时,也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近代山西社会变迁图、晋东南乡村自然风光图和崇伦重礼的乡村婚恋图等富有三晋地域特色的画面,既折射出由封建历史和地域文化哺育出来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多样的风土人情,讴歌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给乡土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有对国民劣根性、乡土文化阴暗面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