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而不盲顺:子女成熟度对成年人孝道的影响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y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孝道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代重要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子女承担养老责任提供了文化依据和伦理基础。成年子女是赡养老人、践行孝道的主体力量。但由于承担的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多重性以及具有的时间、经济等资源的有限性,成年子女在尽孝时经常不可避免地陷入孝道困境。“孝而不盲顺”的观念要求子女对父母有敬爱之心的同时,也要维护自身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身心健康和正当权益。这一原则既符合正统儒家孝道思想,也符合孝道三维理论所主张的“倡导合理孝道,舍弃悖理孝道”的当代孝道观。子女成熟度是一种成年子女能够客观地认识父母的能力,可以使子女更好地克服照顾父母方面的困难,与父母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子女成熟度能否有效的促使成年子女在尽孝时做到“孝而不盲顺”,这是本论文关注的问题。本论文通过三项研究共9个子研究在成年子女中探究子女成熟度与孝道的关系,以及当父母的不同需求与其他家庭成员的正当权益产生冲突时,子女成熟度和责任感知对成年子女选择的影响。
  研究一通过问卷调查检验了子女成熟度与三维孝道的相关性。研究1以孝道三维模型为基础,以已就业成年子女为研究对象,编制了信效度良好的孝道三维量表。研究2以Nydegger提出的“疏离-理解”双因子的子女成熟度结构为理论基础,在中国成年人群体中修订了Birditt开发的子女成熟度量表。结果显示,中文修订版的子女成熟度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研究3使用中文修订版的子女成熟度量表和自编孝道三维量表对子女成熟度与孝道的相关性进行调查分析,验证了成年人的子女成熟度与孝道具有正相关关系。
  研究二使用典型孝道困境,研究当母亲与子女(研究4)、子女的配偶(以下简称为“配偶”)(研究5)、和子女的孩子(以下简称为“孙子女”)(研究6)面临相同困境或需求时,子女成熟度对母亲优先性的影响,以及责任感知和后果严重性的条件过程作用。在三个子研究中发现了较为一致的结果:当母亲与子女、配偶或孙子女面临相同困境时,子女成熟度能够直接正向预测或者通过责任感知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预测母亲优先性,后果严重性调节中介作用的前半路径和后半路径。具体而言,在后果不严重的日常情境中,即当母亲的需求不损害子女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时,子女成熟度能够正向预测母亲优先性,即子女成熟度越高则越“孝”;而在具有严重后果的涉及人身安全的情境中,责任感知的中介作用降低(“母亲-子女”冲突困境),甚至不显著(“母亲-配偶”和“母亲-孙子女”冲突困境)。
  研究三使用自编孝道困境材料,研究当父母的需求侵害到子女(研究7)、配偶(研究8)或孙子女(研究9)的正当权益时,子女成熟度对满足父母悖理需求程度的影响,以及责任感知和父母需求的悖理程度的条件过程作用。结果显示:当父母的需求损害了子女自身权益时,子女成熟度能够直接正向预测或者通过责任感知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预测对父母需求的满足;悖理程度调节了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根据孝道三维理论,子女通过适度自我牺牲为父母尽孝也属于合理孝道的范畴,所以研究7证明了子女成熟度越高则越“孝”。当父母的需求损害了配偶或孙子女的正当权益时,子女成熟度能够直接负向预测对父母需求的满足,也即子女成熟度越高,越“不盲顺”。同时,研究8和9发现,责任感知在子女成熟度和满足父母需求的关系中有遮掩效应,悖理程度在“父母-配偶”冲突困境中调节了“子女成熟度→责任感知”和“责任感知→满足父母需求”这两条路径,在“父母-孙子女”冲突困境中调节了“子女成熟度→责任感知”和“子女成熟度→满足父母需求”这两条路径。
  综合而言,本论文依据孝道三维模型,首先在成年人群体中验证了子女成熟度与孝道的正相关关系;然后又从家庭关系的视角出发,通过孝道困境,验证了当父母的需求不损害子女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时,子女成熟度越高则越“孝”;最后通过父母具有悖理需求的孝道困境,验证了子女成熟度越高,则越能够适度自我牺牲为父母尽孝;越不会牺牲配偶或下一代的正当权益为父母尽孝,也即越“不盲顺”。
其他文献
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主干,综合了多家思想流派精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古老华夏大地创造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文化,他稳定的反映了和继承了民族历史发展的优秀思想文化、道德行为、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等。以伦理道德为价值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显著的崇德尚贤、德育至上特点,蕴含着丰富深厚的道德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建设之间的存在着目标一致、内容相通、互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
学位
在新媒体时代里,通过各种媒介,信息快速的传播着,其中良莠不齐的传播内容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有着很大的冲击作用。大学生是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之一,使用新媒体时会受其传播内容的影响,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还不全面,容易受不良思想的侵蚀,加之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弱化,责任担当的行动力缺乏。因此,探究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责任担当培育对于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的情感和意志、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重
学位
当前,随着互联网与自媒体在高校的高速发展与迅速普及,网络技术在校园的日益渗透,高校网络舆论面临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高校网络平台不仅成为师生沟通互动、表达诉求、参与学校公共管理的重要载体,而且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正确舆论方向,构建和谐校园网络环境等方面发挥了主渠道、主阵地等重要作用。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缩影,它也正在经历着国家改革阶段各种思想观念冲击的总
学位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要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高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平台传播党和国家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在语言、逻辑和实践三个要素的作用下,大学生对理论内容经过反应与认知、理解与选择、融合与建构、体验与强化四个阶段,通过知-情-信-意-行的心理演化,终由情绪调整走向情感定向,实现对思想政治
学位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对于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有待于人们进一步学习、领会,进而阐释其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科学内涵、主要特点和价值意蕴,既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更
在当今复杂且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生存之路显得尤为艰难。一些企业通过尝试管理决策的改革和制度的创新,不断的增强了自身的硬实力,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由于外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仅凭管理者的个人知识和技能难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和困难,企业需要员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参与到组织决策和管理中来,为组织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然而,在企业实践中却出现员工建言并不踊跃的情况。员
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促进社会公平,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阶层的不平等维持模型认为,不同阶层的个体持有不同的合法化信念,进而会对社会政策持有不同的态度。从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社会阶层与再分配意愿及其心理机制进行探索,可以了解不同阶层表现出再分配意愿差异背后的心理根源,对此施以有效的干预,推动再分配政策落实。基于此,本研究将围绕三个层层递进的子研究展开。  研究一采用2017年中国
学位
前人的研究证明,矛盾性别偏见中的善意性别偏见,能够显著预测对女性群体提供的依赖定向帮助。但在群际帮助中,人们采取依赖定向帮助还是自主定向帮助还与具体的情境和亲密关系有关。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人们所持有的矛盾性别偏见对依赖定向帮助的影响,以及男女擅长情境和亲密关系在其中的作用。其中,在研究一中,我们首先编制了一份新的帮助意愿问卷,包括人们刻板印象中男性擅长情境和女性擅长情境。然后使用问卷法来测量
自20世纪70年代末伊始,精神分析领域发生了一种主体间转向,即从单人心理学范式走向双人心理学范式。现如今,主体间取向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成为当代精神分析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以主体间视角为基础,借鉴现象学、古典实用主义和动力系统理论等资源,提出心智三层级模型(内心维度)和双人互动的多重交流模型(人际维度),尝试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整合与重构。  在内心维度上,人与世界的直接互动为依赖于表征
学位
在当前社会环境朝着复杂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人们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逐渐趋于复杂化。为了提高在此种情境下追求目标的绩效,个体通常会组成团队来增大成功的机率。此时,集体心理资本就会对团队或个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探索集体心理资本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复杂问题解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因此,本研究包括四个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探索集体心理资本形成过程,为干预方案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