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姐妹情谊”作为女性文学的主题之一,并无严苛明确的定义。概而言之,即是女人之间的关系,亲和或者悖离。是近现代伴随着启蒙思潮,随着女性的解放,女性文学的出现而出现。“姐妹情谊”首先是作为一个政治术语出现在西方的女性主义运动中,在80年代逐渐淡出,但它作为一个理论术语仍旧风行于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界与评论中。通常,姐妹情谊在被解读时既带有着姐妹结盟,共同反抗父权制的政治色彩,也带有女性之间在共同成长与经历中相依相伴,相知相惜的情感色彩。本文尝试选取当代女性主义文本的不同类型,按照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来分析不同作家笔下姐妹情谊的缘起与破裂,以及这隐藏于背后的女性主义话语诉求。姐妹情谊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再度出现在中国文坛上时,主要以相互扶持,患难与共的女性乌托邦形式出现,是女性们聚在一起,反抗男权压力与暴政的方舟。青春期的少女通过对母亲、姐妹不幸婚恋生活的观察,意识到要成长为“女性”就必然要遭受男性力量的强制性灌注,出于对这种力量的恐惧,她们试图以拒绝成长,不婚不爱的方式来躲避伤害。而当少女成长为女人,她们中的某些人遭受了先前只在想象中存在的,由男性社会压力与暴政所带来的伤害。并且在面对伤害的时候,诉告无门,她们只能求助于姐妹,期盼着姐妹相聚,守望相助。在姐妹同盟中,发泄自己的不满与痛苦。女性之间的友谊通常始于生存体验的相似,姐妹们凭借隐秘的“共同,,找寻到同类,彼此分享着关于身体与情感的秘密。女性的成长过程事实上就是扮演与模仿的过程,而同性偶像则是最好的模仿对象。事实上,同性偶像只是少女对自我的自恋式映射,是一个存在于想象之中的假设,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姐妹情谊通常会随着偶像的破灭而破灭。长久以来,女性在异性恋关系中只能作为妻与母的形象而存在,她们的自我长期受到压制,只有在与姐妹的交流沟通中才有可能出现,,她们互相倾诉最隐秘的体验,在对方与自己相似的身体与经历中,‘如同照镜子般发现了一直被压抑的自我。姐妹情谊叙写至今也不再是构建女性乌托邦那么简单纯粹,姐妹情谊也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强大,外在的社会压力、姐妹之间互相的不完全理解,对于身体接触的恐惧都是导致情谊破裂的因素。总而言之,姐妹情谊是复杂多变的,它对基本概念定义的不设限使它拥有层出不穷的表现形式,但与此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姐妹情谊在现实中是难以真正实现的,即使实现,也难以持久,本文通过对不同姐妹情谊表现的分析,达到关注、审视女性自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