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山水审美的高潮时期,其主要的标志就是当时山水诗画的繁荣。学界一般认为,那一时期的名士之所以寄情山水,主要的动因是以自然作为精神自由的象征,从而使时代的黑暗给人带来的精神痛苦得以缓解。本文认为,魏晋山水审美思潮的兴起,除了时代性的因素外,更本源地建基于对中国自先秦以来山水审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对这一传统的梳理,不仅可以发现中国美学有序演进的特征,而且也可以在历史比较中找到魏晋山水审美的独特性。 首先,在先秦时期,文学艺术创造已经大量涉及山水审美问题。如中国上古神话、《诗经》中托物言志的短章、《楚辞》中充满哀伤情感和瑰丽想象的诗篇,多以自然山川作为审美兴寄和想象的对象。也就是说,中国文学在其原发时期,自然山水已是一个托物兴寄的重要主题。 同时,在哲学思想资源方面,儒家道家的自然山水思想对中国山水审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儒家是以山水作为道德精神的比拟、象征来加以欣赏的。和儒家不同,道家是从人与自然的同一,人在自然中所获得的精神的慰藉与解脱去看自然山水美的。庄子大力张扬人与自然的平等,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人才能以审美的态度去观照自然山水。 其次,两汉时期,从文学艺术方面讲,对自然山水的审美已经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汉赋如枚乘的《七发》充分肯定了自然美对人的感染愉悦作用。第二,从宗教方面讲,道教的兴盛使自然山水获得了更多的肯定价值。入山修道的宗教实践使修道者融人到山明水秀的自然环境之中,使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更加亲近起来,推动了山水审美意识在主体审美心灵中的觉醒,从而推动了山水艺术创作的勃兴。 另外,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多山多水的环境也奠定了山水审美的可能。 最后,魏晋时期,生命的脆弱和极度的紧张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自然的生动、和谐与自由,人们开始把自己融人大自然。遨游林泉,泛滥山水成为文人热衷于追求的雅事。由于特定的时代环境,又由于秦汉山水思想的影响,孕育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山水艺术,历千年而不衰,并在中国独有的丰富的土壤中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