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治指数”作为近几年兴起的一个创新课题,正在成为学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它旨在运用数学、统计等学科的方法,建立起一套具体化、数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地方法治建设的指标要素进行细化分解、量化评估,最终用数字的形式来反映一个地区的法治建设水平。它的提出,让法治成为“可以量化的正义”,为地方法治建设的可量化评估、客观性分析和可比较性研究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预测和指引地方法治建设,确保地方法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法治指数”的概念提出后,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我国的香港地区在全球范围内首先试水“法治指数”,浙江余杭是中国内地最早推行法治指数的地区,昆明、无锡、北京、深圳、上海等地也相继启动了法治指数项目。从各地的实践效果来看,法治指数项目的实施,对改善地方法治环境、促进地方法治建设、提高区域竞争力都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这既有操作层面的原因,也有研究方法本身等方面的固有缺陷。对此,文中都将一一进行研究分析。本文的重点是以威海为案例,从“法治指数”的视野来研究和分析威海的法治建设,主要目的是借助“法治指数”理论成果,一方面客观衡量威海法治建设的进度与制度化基础,深入跟踪研究威海规范性文件制定与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管理细节;另一方面科学规范政府工作行为,及时发现和防止倒退情况的发生,引导、评价和预测地方法治建设,最终达到提高威海法治建设水平的目的。为了更好地构建起“威海法治指数”的理论模型,本文在行文结构上共分为五部分。其中,绪论部分交代了地方法治指数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成果进行了综述,从宏观层面上对地方法治指数有所研究把握。正文第一部分侧重于理论层面的分析研究,从地方法治指数及其相关的概念的剖析入手,阐述分析其理论内涵、要件特征、价值意义,为威海法治指数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构建理论模型。第二部分侧重于实践层面的研究分析,撷选我国地方法治指数建设起步较早,在实践中也取得较好效果的香港、浙江余杭、云南昆明三地为案例,深入分析地方法治指数的实践共性及其存在的局限性,为构建威海法治指数提供借鉴参考。第三部分重点落脚到威海,从威海的实际出发,重点对构建威海法治指数的基础条件、内部劣势及面临的机遇,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索构建威海法治指数的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最后参照相关地区的做法,结合威海的实际,从总体目标思路、组织领导体系、具体指标设计、激励制约条件等方面,构建起具有威海特色,以及较强指导实践意义的“威海法治指数”理论模型,为具体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法治指数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