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设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较多的一种语言现象,是语言学和哲学关注的焦点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预设对语境十分敏感,与其在交际中的使用密不可分。在话语交际过程中,预设不是仅涉及语句本身的一种纯语言现象,而是说话者发挥其主体性,组织构建话语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说,预设是信息传递的起点,不断地生成语境,并决定后续话语的适宜性,从而使信息能连贯顺利地传递下去。所以说,预设是保证话语交际顺利进行的条件。
本文中,作者结合了预设的语义和语用特征,指出预设的推导要以特定的语言形式为基础,但在话语交际中,预设的使用和理解都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作者认为,语用预设可以定义为说话者对话语语境的假设。这种假设通过特定语言形式的使用而体现出来,可以是不自觉做出的,也可以是刻意安排的。关于对预设的语用特征的理解,语用学家一般都是将预设看作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或言语行为所需满足的恰当条件,而对说话者的主体性关注不够。说话者在构建预设的过程中,究竟受哪些语境因素的影响?运用了什么样的语言手段?语境的动态性和交际双方的主体性怎样体现?这些重要问题并未得到系统的阐释。
本文以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将预设的运用看作是具体的语言选择,试提出了预设使用的顺应性模式,旨在对言语交际中的预设现象做出较为全面的综观分析,为预设研究从根本上找到理论支持,同时也通过预设研究来证实顺应理论的有效性。
本文采用了定性研究中的个案研究的方法,即采用文本分析,选取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对白作为举例来源和分析对象,探讨了说话人安排预设时所顺应的语境因素、运用的语言手段、语境的动态构建以及交际双方的意识程度。最后归纳出一个预设运用和理解过程中更为具体的顺应模式,以便更清楚地解释该“选择一顺应”过程。
在本文的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主要研究成果:
首先,本文不是从真值或是从抽象的语句出发来研究预设,而是通过分析话剧中的人物对白,研究预设在话语交际中的运用。其次,本文选用顺应论作为理论框架,分别探讨了使用预设时影响说话者的不同语境因素、说话者运用的语言手段、语境的动态性和交际双方的主体性,为预设的运用和理解提供了全面的理论阐释。第三,以往的研究多偏重于讨论预设对理解语句或话语意义的影响,而本文着重探讨了预设的构建过程,分析了说话人运用不同的语言手段是受哪些语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这些语言手段的运用也对语境产生反作用。最后,本文不是从单一层面上研究预设的运用和理解,而是结合了话语交际的过程来研究,即把预设的运用和理解看成动态的、与语境相互作用的、并且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交际双方主体性的过程。 作者希望本研究能加深对预设的认识,丰富预设的研究,并有助于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和理解预设。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顺应论这一解释力很强的理论用于预设的研究,为庞杂的预设现象提供了系统的理论阐释。在论文最后部分,作者也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以期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