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宁办事大臣,全称为“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乾隆以后,因常驻西宁办事,故文献中多称之为西宁办事大臣。它是清廷派驻青海的最高军政长官,也是清廷的重要驻防大臣之一。鉴于西宁办事大臣的重要地位,清廷常将这一职位委任于谙熟民族地方事务且具有副都统衔以上的满族官员。正式设立于雍正三年(1725),废除于宣统三年(1911),其间共有九十余人历任此职。雍正、乾隆两朝其建制逐步得到完善并相沿以行。西宁办事大臣设立前,虽然青海蒙古主动与满清政权之间建立了密切的交往关系,但双方间长期维持的是一种松散的宗藩关系。康熙朝先后数次派遣官员前往青海办事,旨在通过斡旋事宜的过程中体现和增强清廷的政治地位和影响,而这些官员仅仅发挥了“据闻转达”的耳目作用,青海事务依就按照青海蒙古的传统,由台吉们共同处置。雍正元年的罗卜藏丹津抗清事件是青海蒙古上层与清廷争取青藏地方统治权的最后较量,清军以绝对优势迅速平定了抗清事件,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对青海蒙古的统一。紧随其后的青海善后是清廷按照统治意图从军事、社会、宗教、民族等方面重新规划青海的重要步骤,是对青海蒙古进行的一次较为彻底的全面整顿。在此基础上,西宁办事大臣作为皇帝钦派的总理青海蒙藏事务最高军政长官,统领青海蒙藏各部,全面监管各项关乎清廷在青海统治地位的军政要务,如蒙藏会盟、祭祀、年班朝觐、宗教、军事防御、词讼、商贸等。作为独当一面的民族地方大员,西宁办事大臣相当于内地行省的督抚。有清一代,在西宁办事大臣的统领下,青海民族地区长期保持了较好的社会秩序,这为促进青海民族的密切交往和经济开发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自从设立了西宁办事大臣,青海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等问题统归中央政权一体筹划,实现了清廷对青海蒙藏少数民族由以前的间接管理到直接统治的重要转变,青海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的设立,不但保证了青海境内社会的安定,同时也为维护清廷在西藏和新疆的统治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西宁办事大臣作为较早在民族地区设立的管理建制,充分体现了清廷“因俗而治”和“因地制宜”的民族统治思想,在充实和完善清廷封建中央政权的民族政策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共分为五章,其中第四、五章从结构设计和文字比例上是主体和重点部分。第一章为绪言,主要阐述研究原因、意义、史料状况、研究现状以及涉及论文研究的相关问题;第二章以时间为序,梳理了西宁办事大臣设置前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进入青海及其对青藏地方统治建立的整体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一时期青海蒙古与清廷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历程;第三章主要对西宁办事大臣的设置过程、原因和时间等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考查;第四章从建制要素的角度对西宁办事大臣的称谓、人选、员额、任期、待遇、管辖范围、衙门、衙署开支、属官属员、撤置等问题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述;第五章从政治、宗教、军事、经济等八个方面对西宁办事大臣代表清廷总司监管青海蒙藏事务的职权进行全面考查。文后附有“历任西宁办事大臣简表”和“青海番夷成例六十八条”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