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对文学史及诗歌史上几成定论的“大跃进”时期新民歌运动做出新的分析,即从考察民粹主义在现代中国发展演变的情况切入,将新民歌运动视做现代中国民粹主义文艺思潮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文章基本构架如下: 第一部分 中国现代民粹主义文艺思潮的形成及表现。民粹主义最初得名于俄国,它既指一种政治思潮、政治策略,又指一种社会运动;同时,它也指一种文化思想,一种文艺思潮。民粹主义在传入中国时激活了本土的民本主义传统,并由政治理论演变为文艺思潮。它渗透到主流意识形态之中,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现出某种程度的民粹主义倾向。 第二部分 新民歌运动:民粹主义文艺的新高潮。新民歌运动由民粹主义文艺思潮驱动,它是毛泽东建设“新型的无产阶级文艺大军”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实现了“全党办文艺”和“全民办文艺”,它的开展过程鲜明地显现出民粹主义文艺的集体性、全民性及“广场狂欢”的特点。郭沫若和周扬选编的《红旗歌谣》是民粹主义文化的一次集中表达,它抒发新中国新主人的豪情,以“革命浪漫主义”制造出“人民神话”。 第三部分 民粹主义的胜利——新民歌运动的影响及后果。新民歌成了当时诗歌创作和“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典范。吴雁对新民歌的批评文章招致批判。诗人们被号召向工农兵学习,创作出大量的民歌体诗歌,郭小川的《望星空》对此有限的偏离也受到批判。在诗歌发展道路的讨论中,何其芳等人审慎地提出异见亦招致围剿。新民歌运动迅速偃旗息鼓,但驱动其发生发展的民粹主义却取得了胜利:一大批工农兵诗人占据文坛,知识分子的自由表达能力大大萎缩。在某种意义上,它还开启了通往文革文学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