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孔吸引力对个体社会交往包括择偶、亲密关系、雇佣决定和选举行为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影响。面孔吸引力是指目标人物的面孔所诱发的一种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并驱使他人产生接近意愿的程度。性别二态线索即男性化一女性化线索,是决定面孔吸引力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为国内首次以男性化与女性化为切入点,通过四个研究一系列实验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系统地探索。研究一考察了面孔目标刺激的物理线索因素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其中,实验1采用FantaMorph4.0软件,基于性别二态和感知男性化两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考察了女性对性别二态线索的男性面孔的偏爱;实验2采用视线追踪技术,基于瞳孔直径大小、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等眼动指标,检验了男性化与女性化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实验3、4和5均采用FaceGen3.1软件生成面孔目标刺激,通过对配对面孔的迫选法,分别考察了年龄、种族、平均化、对称性和性别二态线索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实验6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现实情境包括择偶相亲和娱乐审美中所偏好的男性面孔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二考察了面孔目标刺激的社会线索因素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其中,实验7采用性别二态技术,利用FantaMorph4.0和Adobe PhotoshopTM软件生成和处理图片,探讨了注视方向和性别二态线索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实验8和9采用FaceGen3.1图像生成软件和迫选法,基于面孔参照和观察者参照的视角,探究了性别二态线索和表情对正视面孔偏好的交互效应。研究三探讨了加工情境因素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其中,实验10采用情境实验法,考察了长短期关系和艰苦环境对男性化-女性化和不可信-可信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实验11采用图片启动实验法,通过前测后测范式探究了病原体厌恶对男性化-女性化和不可信-可信面孔吸引力的影响。研究四则探究了知觉者因素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即实验12采用迫选法和问卷测量法,考察了被试自身吸引力、性驱力和情侣身份对男性化-女性化和不可信-可信面孔吸引力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总体而言,相对于男性化和不可信任的面孔,被试表现出对女性化和可信任面孔的偏好,这可通过多元化策略权衡模型和中国长期取向、集体主义和女性化文化背景的视角来理解。
(2)目标刺激面孔的年龄、种族、平均化、对称性、自身吸引力和表情均会对吸引力评价产生影响。与较年长和外族面孔(白人和黑人)相比,被试偏好较年轻和本族面孔。平均化和对称性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会受到目标刺激自身吸引力的制约,对于高吸引力的目标刺激而言,这种平均化和对称性偏好削弱了。在面孔参照视角中,被试对高兴和中性的正视偏好显著高于厌恶和生气表情;在观察者参照视角中,被试对高兴、厌恶和生气等面孔的正视偏好均显著高于中性表情。
(3)加工情境中环境艰苦程度、长短期关系和病原体发生率的高低会对吸引力的评价产生影响。在艰苦的情境中,女性会表现出对男性化的偏好,并且与短期关系相比,在追求长期关系中更偏好可信任的男性面孔;在高病原体发生率的情境中,女性更多偏好男性化的男性面孔。
(4)知觉者自身的吸引力、性驱力和有无情侣身份会对吸引力评价产生影响。女性被试的自评吸引力水平越低,对可信任男性面孔的偏好就越高;女性被试的性驱力水平越高,对男性化的偏好越高;相对于有情侣的被试,没有情侣的被试对正视面孔的吸引力评价更高。
(5)当非面孔线索(如发型等)未掩蔽和掩蔽时,感知男性化技术与原始照片两种条件下认为女性化的男性面孔更有吸引力和信任度;在性别二态技术条件下,非面孔线索未掩蔽时认为男性化的男性面孔更有吸引力和信任度。从男性化与女性化人格维度上看,性别二态技术更像是单维观点,符合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理论,而感知男性化技术则与双性化理论相一致,更像是双维观点。
(6)相对于斜视面孔,被试总体表现出对正视面孔的偏好,并且对正视的偏好是基于面孔参照,而不是观察者参照提供了新的证据,被试对高吸引力的积极表情的正视面孔偏好符合进化对资源有效配置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