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传媒视野下的《新青年》与中国现代文学生产 本文为笔者对《新青年》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认识,《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源地,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刊物,学术界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这篇论文,主要借助现代传媒的理论来探讨《新青年》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生产关系。《新青年》作为一份月刊,具有现代传媒的特征,从这一角度还原中国现代文学的本来面貌,探讨它的现代性,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论文共分五部分,从引论引出学术界在《新青年》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和现代传媒理论的应用。然后第一章,研讨《新青年》形成的“文学场”的特征:生产者不是纯粹的文人,而是以社会革命、改革为使命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注重言论的自由,开创了知识分子的“公共领域”;生产机构:群益书社商业性的运转,月刊的特点都成就了《新青年》的特色;评价机构:青年读者对于《新青年》的支持,当局的迫害,都为《新青年》赢得了不同于中国古代“文学场”的独特之处,在这里“文学场”是以关心社会问题和社会新闻为背景的,这一特点使得文学不再是一种“纯文学”。 第二章,探讨《新青年》以精英文化发动的启蒙运动。革命失败后以文学为契机启蒙民众,这是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普遍道路,《新青年》以“科学”、“民主”为旗号发动启蒙运动,开始四卷定读者为新青年,在到达北京之后取消投稿章程,建立起了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他们关注平民并不是迁就大众,发表的文章虽反映平民生活,表现社会现象,但这只是从知识分子自身体会到的平民生活的角度出发的,这注定《新青年》的启蒙只能是以精英文化推动的,这种自上而下的启蒙运动也就有了其负面影响。 论文的第三章,阐释了《新青年》的激进式话语权,从它不回避对《甲寅》的继承,与北大的结合,共享北大的资源,以及栏目的独到之处特别是“通信栏”的成功,紧贴现实的特点,到言语的霸道都形成了《新青年》独特的话语权。这一话语权带来了《新青年》的舆论领先地位,催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最后一章,探讨《新青年》发动文学革命的方式,这种“革命”、“运动”的方式以及带来的白话文语言和新的文体形式,都是文学脱出“纯文学”的表现,他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工具性、现代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