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与抑制——杜鹃巢中一个无辜者受控之下的挣扎与拯救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ef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肯·凯西的《飞越杜鹃巢》进行了研究。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就肯·凯西的社会活动及《飞越杜鹃巢》的写作情况做了简单介绍。包括凯西的生活与活动、小说情节和文献回顾。 第二部分就所采用的理论框架给以说明。即新历史主义和福柯关于现代社会的若干理论。涉及到要运用的新历史主义的若干假设,认为这种视角使本文呈现出与社会和文化紧密相关的政治化倾向。另外,由于本文涉及到福柯的哲学,所以对福柯的哲学向一般读者做以概略性的介绍,而且须指出的是笔者预以福柯的有关术语来对小说进行解读。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体。在本部分对论文题目中包含的抗争、拯救与控制的主题进行分析。其中,控制的主题分析被安置在前,这便于后面二者在其之上展开。在3.1中,笔者对疯人院的本质给以分析。根据福柯的术语,它已不是小说中的治疗机构,而是一个规定死板的监狱。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认为美国社会在小说中被比喻成一个巨大的“杜鹃巢”,疯人院已经成为美国规训社会的缩影,不论精英还是无邪的牛仔,都论为社会这个“造雾机器”白色统治下的牺牲品。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飞越杜鹃巢》成为福柯关于西方社会理论的互文性解释文本。这为那些将美国社会视为典范的历史学家提供一个选择性的思考。
其他文献
“村上春树现象”是近年来时常被提及的一个词语,村上春树本人的特质及其作品无可替代的魅力成就了这个由文坛走向社会的特殊现象。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
随着酷儿理论和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发展,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同性爱情节或倾向在最近的三、四十年中成为了西方莎士比亚研究中的一块成就卓著的领域,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