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盈余管理是以应计项目为操控对象的盈余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通过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换来实现对相应的财务数据的操控。但是,目前国外的研究越来越多的显示,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并不是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管理层更倾向于选择调整公司在经营活动方面的策略等来管理盈余,这种调整并不是基于公司整体以及长远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只是为了满足当前的或者近期的盈余目标,这种盈余管理被称为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一、研究目的2007年1月1日,我国上市公司被要求强制采用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更强调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这就减小了企业的会计弹性,同时证券市场的监管也逐渐规范,这样就使得使用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成本变大,甚至可能超过操控所期望达到的隐形收益,这就导致企业对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使用减少,转而使用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目前国内对应计盈余管理的研究较多,但忽略了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而国外已经有学者对真实盈余管理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已有研究证实企业存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也有研究证明,各种真实盈余管理现象(如缩减R&D研发支出、通过降价促销或者降低信用政策等手段增加销售额、在企业正常产品需求量以外增加产量等)呈显著增长趋势。较之于形式简单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更为隐蔽。但是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经济后果究竟如何还未形成结论,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是否会影响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是否会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有如下三个:第一,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和动机。第二,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和计量方法。从经营、投资以及融资方面区分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而后依据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分别以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操控费用作为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度量指标,作为后文实证研究的核心变量。第三,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经济后果,主要是对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以及投资者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反应。二、主要内容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管理层在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选择上的偏好,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以及经济后果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全面掌握目前关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为本文要进行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其次,本文的理论分析和理论基础。对本文的理论部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契约摩擦”和“沟通阻滞”理论,二是真实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条件,三是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动机和手段。这样的理论基础为本文后面假设的提出做充分的铺垫。再次,依据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提出本文的三个研究假设,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特征,选择研究的样本,并通过对研究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存在性,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以及投资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反应三个问题进行实证验证。最后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反思本文的不足并展望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总体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思路等基本问题。第二章,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关于真实盈余管理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具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管理层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选择上的偏好进行文献综述;其次对已有研究中发现的公司使用的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进行分类综述;最后对已有的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进行文献综述。第三章,理论分析。对于理论分析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包括“契约摩擦”和“沟通阻滞”理论,是真实盈余管理存在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真实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条件,主要分析已有的制度和理论等为真实盈余管理“创造”的客观条件。第三部分是真实盈余管理的基础理论,包括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本文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提出了清晰的界定;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分别从生产经营、投资和融资几个方面进行总结。第四章,实证分析。在文献综述以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三个研究假设,分别是公司会为了满足盈利基准(零收益或者与上年收益接近)而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为了达到盈利基准而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会降低企业的经营业绩;与机构投资者相比,个人投资者不宜察觉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第五章,实证检验。针对本文提出的三个研究假设,分别设计研究模型,并选用研究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对假设的检验得出以下结论:公司为了满足盈利基准而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这证实了真实盈余管理的存在性;满足盈利基准条件的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产生了不良影响;机构投资者能够识别出公司进行了真实盈余管理,并做出相应的投资改变。第六章,进一步分析。分别采用递延两期和递延三期的经营业绩和投资者持股比例对实证检验的模型做进一步的分析,以检验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投资者反应的影响期限是否会持续到第二个和第三个会计期间,即真实盈余管理经济后果的影响期限。第七章,结论。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归纳本文的研究结论。分析本文研究局限,提出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结论是: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三个研究假设,即满足盈利基准的公司存在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进行盈利调整,而且这种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对公司未来的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使得未来的业绩降低,同时机构投资者可以发现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而个人投资者却不易发现。首先,正如理论分析所说,在我国实施新会计准则后,企业可以进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空间变小,但是这并没有真正起到阻止企业管理盈余的作用,企业为了达到特定的盈利目的转而采用真实盈余管理。但是企业的这种行为并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收益,因为在进行经营活动等决策时,为了满足当前的盈利目标,并不选择对企业长期发展有利的战略,这势必削弱企业的长期利益,所以长期来看,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了不利影响。其次,由于资本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的,所以企业的经营活动等行为的信息并不能完全传递到投资者,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相比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活动更不易被察觉,不容易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得以反应,所以主要利用财务报表等披露信息的个人投资者就很难发现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会对企业未来的业绩产生不准确的判断,投资者仅仅根据当期财务信息的优劣来选择是否继续投资,就会被企业短期的良好业绩所蒙蔽。但是相对于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获取信息的优势对企业进行相对更全面的分析,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出相对正确的投资决策。总之,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存在性和不良的经济后果得到了检验。三、预期贡献本文的贡献是:其一是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本文对真实盈余管理从更直观的角度进行定义,详细阐述了真实盈余管理的特征和确认条件,能够根据定义对公司的行为是否属于真实盈余管理进行判断;其二是本文对真实盈余管理对投资者的反应进行检验,说明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对投资者的影响,并用机构投资者持股数据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