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与动物间不断变化的互动关系,深刻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也协助塑造了不同的文明特性。中美洲地区的玛雅文明因其独特的地理、宗教因素,与野生动物间的互动尤甚。古典时期(公元250-900)正值文明发展顶峰,对动物的利用与依赖体现在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各个方面。玛雅地区的动物考古工作起始较早,发展较完善,但以往此类研究多侧重于利用单一方法对遗址动物群进行综合分析,而以单一物种为主体,对其物质、文化内涵进行整合分析的研究尚则较少开展。而鹿作为玛雅遗址中的常见物种,是评估这一时期人类与动物互动的绝佳对象。本文以古典时期玛雅先民与鹿科动物的互动为研究内容,通过对鹿类资源的利用、加工、管理全过程的梳理,综合探讨鹿类在生业经济、政治统治、宗教仪式以及社会复杂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同时,本文着重探讨了社会精英阶级对鹿类的利用策略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含义。最后,鹿在玛雅文明中的社会和文化内涵被进一步分析。根据本文的写作目标,文章分为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回顾了课题的由来以及中美洲人与动物互动关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介绍了本次研究的时空范围;其次概括了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以及局限。第二部分:环境背景介绍。对玛雅地区古典时期的政治文化、自然环境背景进行了简要概括,为理解该社会与野生动物的亲密关系提供了背景信息。此外还对中美洲鹿类动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必要的介绍,并在结合已有研究文献的同时,提出自己对白尾鹿的死亡年龄的观察描述和判断标准。第三部分:鹿的利用及管理策略。对选定的六个古典时期遗址就鹿的使用策略上进行整体和局部的整合分析。特别关注不同功能分区、社会阶级对鹿类资源的利用策略是否存在差异。最后,通过稳定同位素数据讨论先民对鹿类动物圈养管理的可能性。第四部分:鹿的加工处理策略。首先,对鹿每一个部位的粗加工和用途综合考古学材料、艺术图像和后世民族志得出结论。其次,综合梳理鹿类骨角制品的种类、加工工艺和用途。第五部分:鹿的社会文化内涵。首先,探讨精英阶层对鹿类消费的策略,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现象及原因。随后,通过玛雅艺术图像和民族志学材料,对鹿的意识形态象征总结出几组二元对立的元素关系。第六部分为结语,总结了本文对玛雅文明中人与鹿的互动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对本文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简要评析,并对未来可后续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