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70年代初出生的鲁敏既拥有刻骨铭心的乡村生活记忆,又有着丰富的都市生活经验,鲁敏的成长主题小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成长叙事。她笔下的成长主人公通常镌刻了原生家庭和社会历史环境的双重印记,可以说,鲁敏成长主题小说不仅蕴含了一代乡土少年的成长经验,也记录了欲望化时代对成长者的精神冲击。因此,考察鲁敏成长主题小说,可以加深我们对于转型时代“成长”现象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历史变迁的认知。文章首先厘清了成长小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0年代初出生的鲁敏既拥有刻骨铭心的乡村生活记忆,又有着丰富的都市生活经验,鲁敏的成长主题小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成长叙事。她笔下的成长主人公通常镌刻了原生家庭和社会历史环境的双重印记,可以说,鲁敏成长主题小说不仅蕴含了一代乡土少年的成长经验,也记录了欲望化时代对成长者的精神冲击。因此,考察鲁敏成长主题小说,可以加深我们对于转型时代“成长”现象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历史变迁的认知。文章首先厘清了成长小说和成长主题小说的区别,鲁敏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独特的成长叙事,这是我们从成长主题角度对其展开研究的事实性基础。第一章从成长环境和阅读体验两个角度追溯了鲁敏倾心成长主题小说创作的原因,并概述了其成长主题小说创作的大致面貌。第二章则从空间位移、身心变化和精神顿悟等角度,分别梳理出鲁敏成长主题小说中主人公呈现的不同成长路径,其实,不同路径也就代表着作家对于现实不同层面的认知。第三章主要考察鲁敏成长主题小说具有的思想文化意蕴。鲁敏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展现了欲望化时代中女性成长者所面临的物化困境,以及追寻精神自由的种种努力;鲁敏对乡土成长世界的书写展现出一种从迷失到再造的精神历程,并试图以重构乌托邦成长图景来抗拒现代化进程带来的负面影响;归根结底,成长意味着责任意识的觉醒和主体人格的确立,鲁敏成长主题小说充分彰显出作者对现代独立人格的呼唤。
其他文献
哈罗德·布鲁姆是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他通过赏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品读戏剧、小说、散文等经典促发了西方文艺理论界的文学审美转向。布鲁姆不仅是当代西方文论史上审美转向的引领者,还是西方审美阅读理论的开创者,其理论紧密结合时代语境,关注阅读理论的最新走向,捍卫经典审美阅读。审美阅读的话题已然成为当今学界中的热点,本文对他的审美阅读理论之发展进程和理论内涵,作出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以此为借鉴
《中国语言地图集》显示,萧山及其境内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方言小片,益农镇位于柯桥、萧山之间,其方言与周边方言有异同之处。本文描写了益农镇老派发音人的音系,结合相关资料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实地调查录音为基础,整理益农方言的音系及特征,使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描写益农方言的语音变化。全文共五章,具体分布如下:第一章绪论。概述益农地理人口状况、历史沿革、方言语音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意义,调查与分析说明。
两次宦赣,是陆游仕宦生涯中重要的人生经历。据笔者统计,陆游《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中涉及宦赣期间的作品计259首(篇),其中诗221首,词3首,文35篇。后期回忆74首(篇),诗46首,文28篇。诗歌依然是陆游宦赣期间最有特色和价值的部分,题材覆盖爱国感怀、山川风俗、咏物言志、赠友送别、羁旅思乡、读书教子、闲适自咏、记梦醉歌和学道参禅等方面,全方位反映了陆游的宦赣经历、活动踪迹、人事交游以及对赣中
卢之颐本《国语》题署曰“钱塘卢之颐子由甫订正”,为杭州医者卢之颐所校刻。是书诞生于明末,彼时正是《国语》评点快速发展之时期,同时也是民间坊刻业繁盛之时期。因编者卢之颐兼有医者与坊刻主多重之身份,且其本《国语》作为此特定时期之产物,对于反映晚明时的社会风气、学术思想、坊刻倾向等多方面貌具有着一定价值。本文除绪论外,正文概可分为“编者”“书”“评点”三个研究部分,分别对编者卢之颐以及该本《国语》的成书
《越言释》由清代绍兴学者茹敦和所著,收录越地方言字词129则,条目清晰,所涉内容较为广泛,是后代学者研究越地方言的宝贵材料。本论文以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在1990年根据清光绪四年(1878)仁和葛元煦的刻本影印的《越言释》影印本为底本,对该书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整理成点校本,以便于读者阅读与利用。第一章为绪论,包括选题依据与背景以及选题的价值。第二章为介绍《越言释》概况,介绍茹敦和的生平,
《国语艺型》全称《新刻汤会元精遴评释国语艺型》,诞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书题体现了明万历时期的建阳书坊垒叠修饰、伪托名士的设题习惯,是应时而造的举业用书。本文一方面以《国语艺型》编辑、评注、版式等呈现形式切入,研究此书在中国出版文化史中的地位,进而讨论书籍编刊方式所反映出来的科举风向、名士推崇等社会概貌。另一方面,从评点内容的角度上看,《国语艺型》的评点虽经书商改造,但亦对后世有所影响,
沈从文在回顾自己的文学创作时曾经谈到个人的“创作激情源于内在的童心幻想”,可见“童心”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更是揭示沈从文文学创作独特性的关键指向。以“童心”观照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可细致分化出童心的三种类型:自然童心,“异化”童心,诗性童心。自然童心是孩童气质在沈从文作品中的初步显现。首先是从作家创作层面进行分析,具体表现为沈从文创作时注重感官、直觉,想象的感性体验方式,由此形成文本印象化与
李寄,一作李介,字介立,号因庵,明清之际江阴遗民诗人。李寄的诗文作品是明清之际遗民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本人在明清之际的江阴乃至东南文坛的地位也应得到正确评价。本文拟从李寄的生平经历与诗文创作入手,结合现有李寄研究成果,考据李寄的生平和交游,分析其诗歌的精神世界和艺术特色,力图客观评价李寄及其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梳理李寄研究的现状,阐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
纵观海飞的谍战创作,故事情节与精神内涵都渗透着对日常生活的描摹与理解。因此,海飞的谍战创作有别于以往小说对谍战传奇性、革命性的单方面强调,而是将日常生活经验融于谍战,使得隐秘谍战呈现出柔软的生活质地,平淡的日常生活也因谍战而波澜起伏,具有谍战与日常生活交织并重的书写特质。基于此,海飞借助小说中非日常的谍战与日常化的世俗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与融合,表达他对生活、革命、人性与战争的理解与诠释。一定程度
本论文以张燕昌与飞白书研究为题,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首先,第一部分梳理了张燕昌的生平。重点对张燕昌与翁方纲以及其师丁敬、张廷济的交游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与阐述。第二部分以飞白书为论点。作为在历史上流行的一种书体,历代对其的研究更是延续至今。本章节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论及其源流、阐述了飞与白的关系、飞白的运笔法、书写材料等工具的影响,同时谈及飞白书与普通书体、渴笔、散隶、草书以及双钩的区别,通过本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