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京津冀地区面临着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的诸多问题,怎么处理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能够实现地区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传统制造业向高级制造业的升级,是本文写作的目的与意义。近年来,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区位关系的讨论与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新切入点。现有的多数研究仅孤立的考虑生产性服务业或制造业的产业空间布局,或者产业层面上二者的互动,对空间上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研究还有待深化。本论文将对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空间布局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二者的互动规律与影响因素,希望能对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布局提供很好的理论基础,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层面的互动研究还没有一个完整并且权威的理论分析框架,现有研究大都是基于马歇尔外部性的理论,以此为理论框架进行产业互动层面的分析,并且这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已经非常广泛和深入,至于对两大产业空间层面的分析,更多的集中于空间分布或者单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空间方面的相关互动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笔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集聚不仅具有空间属性,还具有产业垂直关联属性,而且,产业层面与空间层面之间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影响是可以相互传导并且统一研究的。因此,本文将结合多学科理论知识,以垂直联立模型为理论分析框架,以协同集聚的“现状特征——互动机理(影响因素)”为逻辑主线,通过阐述互动机制及其联立方程计量模型的检验,结合现实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进行理论和实证的阐述。本文运用区位理论、竞租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产业经济学理论,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层面和空间层面互动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进行分析,首先,推导了垂直联立模型,并通过模型阐述了二者的互动机理与影响因素,其次从价值链理论角度分析二者的关系,最后从空间层面,阐述了影响二者互动的因素,分别有地理临近、生产成本与贸易成本。然后以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企业为主要分析对象,分别通过区位熵分析、空间基尼系数分析和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分析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集聚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二者的空间分布特征做出来直观的呈现。最后运用2003年至2013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区位互动情况,对京津冀地区两大产业协同集聚的存在性进行检验,并对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位分布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协同集聚,可获得性对二者的区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区位选择对不同因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导致二者的区位相互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制造业的可获得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影响相对生产性服务业可获得性对制造业集聚影响明显较大。另外,城市规模不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模式也不同。在大城市中,生产性服务业倾向于向中心集聚,对制造业产生挤出效应,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制造业在周围的集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