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乳岩宁”联合依西美坦对乳腺癌MDA-MB-435荷瘤裸鼠瘤重的影响,探讨中药复方“乳岩宁”与依西美坦联用是否具有协同抑制乳腺癌的作用;观察中药复方“乳岩宁”联合依西美坦对葡糖糖转运蛋白1(GLUT1)和丙酮酸激酶2(PKM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乳岩宁联合依西美坦干预内分泌治疗的可能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人乳腺癌MDA-MB-435细胞用胰蛋白酶消化后制备成细胞悬液,注射于已切除双侧卵巢的雌性BALB/C-nu/nu裸鼠腋窝皮下,共接种三只。接种后,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SPF级动物室内正常饲养,每日观察裸鼠腋下肿瘤形成的情况,待肿瘤长至0.8cm3时,无菌条件下,手术取出三只裸鼠腋下肿瘤组织,分别移植于40只裸鼠腋下,继续正常饲养并观察腋下成瘤情况,约15天后造模成功,成瘤率100%。建立乳腺癌裸鼠模型后,将40只裸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简称对照组)、依西美坦组、联合组(依西美坦+乳岩宁组)及乳岩宁组,每组10只。根据人与小鼠等效剂量换算公式,对照组予蒸馏水0.2ml/只,依西美坦组予依西美坦0.2ml/只,联合组予依西美坦+乳岩宁0.2ml/只,乳岩宁组予乳岩宁0.2ml/只,各组裸鼠连续21天日一次灌胃。实验结束后,将裸鼠利用断颈法处死,剥离腋下肿瘤组织,测出瘤体重量并计算抑瘤率,肿瘤组织备用。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GLUT1和PKM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瘤重及抑瘤率:对照组、依西美坦组、联合组及乳岩宁组瘤重分别为(单位g):0.723±0.200、0.418±0.227、0.261±0.099、0.571±0.078,其中依西美坦组、联合组和乳岩宁组三组瘤重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瘤重最小,其次是依西美坦组,二者均低于乳岩宁组,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西美坦、联合用药及乳岩宁三组抑瘤率各为42.2%、63.9%、21.0%,联合组的抑瘤率最高,依西美坦组高于乳岩宁组。2.GLUT1和PKM2蛋白的表达:对照组、依西美坦组、联合组及乳岩宁组GLUT1表达灰度值分别为:184.12±3.94、128.44±4.75、106.38±3.3、155.92±6.68和,其中依西美坦组、联合组和乳岩宁组GLUT1表达均较对照组下调,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组GLUT1表达最低,其次是依西美坦组,二者均较乳岩宁组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依西美坦组、联合组及乳岩宁组PKM2表达灰度值分别为:214.72±7.78、107.38±4.11、91.63±7.68和126.19±4.06,其中依西美坦组、联合组和乳岩宁组PKM2表达均较对照组下调,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组PKM2表达最低,其次是依西美坦组,二者均低于乳岩宁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乳岩宁、依西美坦对乳腺癌MDA-MB-435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乳岩宁与依西美坦联用具有协同抑制乳腺癌的作用。3.乳腺癌联合依西美坦的抑瘤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GLUT1和PKM2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