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和遮阴条件下水通道蛋白基因(PtPIP1;3)对杨树叶肉导度的影响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k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叶肉导度已经成为人们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干旱胁迫导致气孔关闭,叶肉导度降低进而限制光合作用。叶肉导度已经成为继气孔导度和生物化学能力之后另一个限制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水通道蛋白除了能够运输水分外,还有助于小分子如CO2在叶肉内的运输,因此水通道蛋白表达量越高可能越有利于CO2进入到羧化部位,进而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往关于水通道蛋白和叶肉导度的研究集中在生长周期短的农作物上,而像杨树这种速生树种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不同水通道蛋白表达水平对转基因杨树在不同环境胁迫下光合作用及适应策略的研究比较少。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水通道蛋白在不同胁迫条件下对光合作用的贡献及植株的适应策略,为水通道蛋白和叶肉导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关系研究提供思路和试验基础。
  本文以转质膜嵌入蛋白,即一种水通道蛋白,(PtPIP1;3)基因的84K杨(Populus alba×P.glandulosa)一年生组培苗为研究对象,分析短期和长期干旱胁迫下,水通道蛋白基因不同表达水平杨树的光合特性和叶肉导度的变化;分析遮阴对水通道蛋白基因不同表达水平杨树生长、生物量分配及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解析水通道蛋白对不同逆境胁迫下对植株光合作用的贡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本试验通过测定干旱及复水过程中的光合参数,分析植株在此过程中的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过对温室内短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后杨树光合特性的分析,发现在干旱6d后叶片气孔导度降到0.05mol CO2·m-2·s-1。左右,光化学反应过程及羧化反应速度虽然也显著降低,但下降幅度没有气孔导度(gs)和叶肉导度(gm)大,此时的光合作用主要受到gs和gm的制约。复水后叶肉导度很快恢复,而羧化反应及光化学淬灭过程没有恢复到对照水平,此时的光合作用主要受到光化学淬灭和/或羧化反应的制约。叶肉导度(gm)和气孔导度(gs)对干旱及复水过程的响应不同步。
  2.本试验通过测定转水通道蛋白基因(PtPIP1;3)植株和野生型植株在短期干旱胁迫下的光合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水通道蛋白在胁迫发生及胁迫解除后的作用。通过适当延长干旱处理时间发现,干旱6d后水通道蛋白过表达植株(PB13)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下降速度大于野生型植株(WT),在干旱胁迫来临时PB13迅速降低了叶肉导度(gm)和气孔导度(gs)。干旱至第10d,Pn降到2μmol CO2m-2s-1,gs降到0.05mol CO2m-2s-1,gm降到对照的10%以下,此时植株光合作用主要受到叶肉导度的制约。复水1d后的gm快速恢复,此时的光合作用主要受到生物化学的制约。复水3d后,PB13植株的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比WT的恢复快。光合作用主要受到生物化学过程和gm的限制。复水后PB13光合作用的恢复速度大于WT,说明水通道蛋白PIP1有助于干旱胁迫后光合作用的迅速恢复。在温室内条件下,水通道蛋白基因(PtPIP1;3)过表达提高杨树的叶肉导度(gm)、净光合速率(Pn),并有助于杨树在短期干旱胁迫下光合作用的快速恢复。
  3.通过比较野外生长的过表达植株、抑制表达植株和野生型植株的光合参数、叶肉导度和生物量的分配情况,研究水通道蛋白在较长时间胁迫下对CO2导度及生长的作用。在野外生长条件下,水通道蛋白(PIP1;3)基因过表达同样提高叶肉导度(gm),但净光合速率(Pn)并没有显著高于野生型。另外还发现过表达有利于植物的水分平衡。与野生型相比,过表达对较长时间的严重干旱胁迫有更强的耐性,体现在光合作用、叶肉导度、以及生长都下降的较少。相反,在正常供水情况下,水通道蛋白(PIP1;3)基因抑制表达(PRl3)降低了叶肉导度和光合作用,植株生长受到明显影响。抑制表达对较长时间的严重干旱胁迫有更弱的耐性,其gm降为对照的2%,光合作用和生长都表现的最差。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度干旱处理情况下抑制表达的根冠比显著升高,说明水通道蛋白在干旱胁迫下参与光合性能的调节,基因抑制表达后导致CO2吸收受到影响,因此抑制表达植株地上部分受到的抑制更多。在中度干旱胁迫下gm是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重度胁迫下gm依然是PB13和WT的主要限制因素,而生物化学是PR13的主要限制因素。水通道蛋白抑制表达后抑制植物的生长,耐旱性降低,即便在生物量的分配上有变化,但依旧不能补偿这种抑制作用来的影响。水通道蛋白基因过表达有利于植株适应长期的干旱胁迫。
  4.本研究通过测定遮阴条件下转基因植株和野生型植株的叶肉导度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变化,分析低光下水通道蛋白对叶肉导度的调节作用。遮阴后PB13的gm下降最多,降为对照的18%。遮阴导致叶片的解剖结构产生变化,其中PR13变化最大,PB13最小,可见结构的变化不能完全解释遮阴后gm的差异。在全光下PR13的叶片最厚、叶面积最小、比叶重最大,这种植株可能通过增加叶片厚度来弥补光合能力的不足并抵抗外界高温防止光抑制同时这种结构限制了植株的光合作用,导致在正常光照下gm比PB13和WT的低;而低光下这种现象更明显,即PR13叶片最薄、比叶重最最小,即便叶片结构上有调整,但由于叶面积小和Cc含量低导致在PIP1基因抑制表达植株的生长受到影响。水通道蛋白参与低光下gm的调节。
其他文献
植物开花是植物生活史上复杂的过程,由于木本植物具有童期长,基因组杂合度高等客观因素,使得木本植物开花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缓慢。楸树(Catalpa bungei C.A.Mey.)属于紫葳科梓树属多年生木本植物,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用材树种。自然界中楸树具有较长的童期,栽植后五年以上开花,花期为10-15天。百日花楸树是课题组培育的新品种,栽植当年开花,花期近百天。百日花楸树为楸树开花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
学位
斑叶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植物叶色变异类型,对解析叶色变异机制、发掘新基因、阐明功能蛋白互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目前关于斑叶研究多以人为创制的突变体材料为主,鲜有自然叶色变异的报道。灰楸(Catalpa fargesii Bur.)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珍贵的用材树种和著名的观赏树种。“麦缘锦楸”叶片呈中间绿边缘黄的斑叶特征,是从灰楸中选育出的自然变异新品种。本研究以其叶片黄色和绿色部分为试材
学位
森林生长模型能够预测林木生长变化,为森林经营决策提依据。传统统计模型在应用时常常需满足一定的假设前提,如独立、正态分布和等方差,且存在非线性回归参数难以收敛等问题。森林数据很难满足这些要求。非参数、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方法的快速发展,为森林生长建模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并成为生长收获模型发展的一种趋势。但缺乏系统性的应用研究,尤其是天然混交林的研究很少。本文以吉林省天然针阔混交林为对象,着重回答以下几
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地表覆盖物。生物结皮在适应极端条件生存的同时,还能通过自身生命活动及代谢,影响和改变周围微环境。土壤细菌作为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土壤重要的生物组成成分,在能量循环和物质转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促进沙土养分积累并改变其理化性质,从而影响高等维管植物的定殖和成长。本研究以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结皮下伏土壤样品以及毛乌素沙地常见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离培养方法
森林天然更新是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森林经营管理研究中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关于森林天然更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常见树种,对珍稀濒危树种的天然更新研究较少。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陆均松(Dacrydium pierrei Hickel)存有较为严重的天然更新障碍,已成为珍稀濒危树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天然条件下珍稀濒危树种陆均松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的时空动态特征,幼苗
学位
甘蒙柽柳(Tamarix austromongolica Nakai)是我国黄河流域特有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耐寒耐旱、耐盐碱,是维护岸堤稳定、改良土壤、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为了探寻甘蒙柽柳居群问的谱系进化关系,本研究利用四条叶绿体基因片段(psbA-trnH、trnT-trnL、trnL-trnF和trnQ-rpS16)和一条核基因片段ITS序列,通过PCR扩增、测序对甘蒙柽柳20个居群的叶片样
学位
白鹤(Grus leucogeranus)是我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物种,世界种群数量估计为3800~4000只,是全球15种鹤中唯一属于极危的鹤类,同时也是特定依赖浅水沼泽生存的3种鹤类之一。全球白鹤种群可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种群,其中东部种群数量最多,达到世界种群数量的99%以上。东部种群在中国迁徙季节时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西部,越冬于长江中
学位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全球的气候以及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准确地从各个方面和尺度认识和理解森林生态系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几十年来,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逐步由小范围的人工地面调查过渡到遥感与地面调查相结合,从空间和时间尺度对大面积的森林植被各类理化特性进行动态的监测与定量分析的阶段。  高光谱遥感数据其数据的光谱分辨率能达到纳米级,能充分提取到反映森林
学位
寄主植物可以通过诱导抗性对有害生物进行防御,这是实现害虫生态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杨树是我国重要的人工林栽培树种,杨小舟蛾作为杨树主要食叶害虫对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而杨树的品系较为丰富,利用无性系间的差异及其诱导抗性是实现害虫生态调控的基础。目前对杨小舟蛾的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虫害发生后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利用树木自身抗性进行虫害预防的研究较少。在诱导抗性研究方面,对取食诱导的抗性研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位于湖北省神农架地区的川金丝猴种群具有孤立的遗传状态、较小的种群数量和较其他地理种群低的遗传多样性,该种群在环境变化下脆弱性较高。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该种群,一个结合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完备保护策略是亟须的。对于就地保护种群,了解未来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对该种群的可能影响,确定可以保存种群的庇护所及增加种群间连通性的区域,
学位